《在星空中(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6课。本单元前4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法研究地月系中月球的运行规律;第5课则把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而从本课开始把空间范围又扩大到整个宇宙,本课将继续通过建模的方法来建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星座,在这里直接出示了星座的概念,通过这样简单的文字表述,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是难于理解的,教师通过模拟星空来帮学生建立对星座的初始印象,第二个活动是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建模活动学生才真正建立“星座”这一科学概念,第三个活动则是认识星座,通过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来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辨认星座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课后能真正去观测星空,为后面一课的开星空观测交流会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及实际情况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空间中地球与月球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对宇宙中的其他天体也有了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根据确立的三维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四、教学方法
在学法和教法的选择上,我力求突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的原则,基于本课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学习规律,采用以下学法:比较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归纳法。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体现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有:发现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五、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分为两部分:
学生分组材料:橡皮泥小球、投影灯、模型板、记录纸板、记号笔、尺子、铁架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材料一套。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三个环节:
(一)情境激趣,导入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这里我巧妙设计情境“在晴朗的夜空,你能看见什么”,利用一首配乐诗朗诵提出研究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观察全天星空图,让学生感受到天空中星星太多,不知道如何观察和探究,引出观察方法“星座”,让学生懂得“星座”的科学概念。
(二)建立模型,探究问题。
建立一个星座模型并能对模型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解释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课标》中指出:以科学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建立星空模型,同时建立完成后,留给学生一部分观察和讨论的时间,展示小组建立的“星空”模型,最后找出各组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并尝试说说为什么相同的实验器材会出现不同的投影结果。在引导中,让学生知道是投影的位置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果。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接着通过提问,“是不是其他小组的投影就不是北斗七星”,最后通过3D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通过提问:北斗七星中的七颗恒星距离地球一样远吗?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这样的认识: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地球上看不容易分辨。教师用星座模型侧面对着学生让学生看清这些恒星确实不在一个平面上。结合课件认识这些恒星距离地球的远近。然后小结星座的奥秘: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它的图像会不同。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这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日常生活中,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认识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标志和小熊星座上的北极星,并找到如何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方法,从而学会在没有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在夜间辨认方向的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电脑软件《观星台》,让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的观察探究天空中的星座,实现了“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利用掌握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来研究周围的世界,这也是学生科学素质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我将板书设计成课题名称加上学生的建模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就是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画出的北斗七星的投影。
6.在星空中(一)
(粘贴10组学生画出的北斗七星的投影)
八、教学设计特色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小学科学《宇宙》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
1.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抬着悬挂的小球由于不停的晃动,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控制小球,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两点思考,我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简化了制作的过程,并利用铁架台把模型夹住,这样就能控制小球不晃动,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且,在不断试教的过程中,我也对整个模型进行了一些改动,比如课本上要求纸板是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我当时也尝试了,但发现50厘米太大,投影灯很难将7个小球投影完整,而且这也要求投影板也要很大,这样也不方便最后的展示,经过多次修改,最后定在现在的这个大小尺寸,这也是依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活化。
2.对情境创设的设计
现实生活中,星空很遥远,不便于我们观察,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便于学生的学习。用过很多方法,最后决定用最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牛郎织女星来引入,而且也有一首古诗符合条件,这样学生也很有兴趣,又能学到一首新的古诗。然后是让学生如何理解勺子状的北斗七星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宇宙空间中那七颗星星的样子,最后考虑直接用PPT做出一个动画效果更直接,更清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然后进一步要学生了解这七颗星星在宇宙空间中的距离是有近有远的,最后决定还是以一个3D动画直接显示出来会更加生动形象。最后的观星台软件,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继续保持住,有利于学生课后利用软件继续观察,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好准备。
九、授课效果
通过对课程的精心设计、综合运用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和个性化处理,达到了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通过建立星座模型,对星座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这一难点,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课堂学习氛围好;学生能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多种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能够相互照顾、相互沟通,注重互相协作,团结合作;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听”、“看”、“讲”、“想”和“做”等多种学习要素相互转换的有效学习活动。整个授课过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轻松、有乐趣。
十、课后反思
通过上课,我每次都在思考,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节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深思和需要探索的地方。
最后对于这节课,我有几点思考。
1.实验之前,对实验要求的阐述既要详细,又要简单明了,只有把实验要求讲清楚了才能保证接下来的实验顺利进行。
2. 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引导和监控,既不能手把手,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完成。
3.对于整个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应该有一个预判,例如,如果在画投影的时候,出现全部画出的结果一致时,老师该怎么处理。
4.在课程结束之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布置一项任务,启发和鼓励学生在这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宇宙奥秘,实现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拓展性。
相关阅读推荐:
› 在星空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