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强弱课后说课
——沪教版一年级音乐课后说课
音的强弱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项教学内容,本课通过“感受音的强弱”、“分辨音的强弱”、“表现音的强弱”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和分辨音的强弱变化,训练学生分辨强弱音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
我大致将教学流程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游戏体验;第二块:拓展部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采用两种不同力度的问好,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接触到音的强弱。导入教学时,我运用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气球与肥皂泡,制造出强弱对比音效,让孩子易于接受。接下来的一系列游戏均紧紧围绕强弱对比,让孩子在玩乐中不断巩固知识点。
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几幅图画:老虎和小老鼠、打开的水龙头和滴水的水龙头、狂风雷电和绵绵细雨。如果简单地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想象大老虎和小猫的叫声来进行对比感受音的强弱,似乎太抽象化了,学生不能真正地体验到音的强弱,应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了“回声”的情境,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模拟回声,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这样,既抓住了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表现音的强弱,训练学生的听辨反应能力,对于音的强弱也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拓展部分,我请学生听我弹奏的两段乐曲,体会强弱,并用不同大小、形状、颜色来表示强弱。这样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充分展示了音乐和美术的学科整合。
随后的复习节奏,配以力度变化拍奏,让学生了解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节奏加上力度的变化,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当然这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既要正确拍击节奏,又要配以力度变化,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此,我也勇于进行尝试与探索。
创作活动我根据班级状况进行了简化,让学生用自制乐器根据小指挥的指示,演绎不同的雨势。在接下来的课时里,还可以让学生配合情景表演,效果会更好!
遗憾的是时间没有掌控好,活动至此已经临近下课,我不得不取消了歌唱体验环节。如果能引领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上学》,同时用手、打击乐器、自制乐器拍打着有强有弱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学习效果就更能体现了。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单一、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有些枯燥的,而且往往会在过程中丧失音乐性。我们应利用各种音乐活动和音乐手段,将听、唱、玩、编、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听觉感知、视觉感知、活动感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亲自感受和体验中掌握技能。
鲁迅先生曾说:“纸上得来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建构主义也告诉我们: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有得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本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得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表现——探究——体会音的强弱,特别是上述描述的一些环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探究中,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在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在不断反思。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这便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与收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