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课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3) 掌握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染色题、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及推导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或生物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因的位置是了解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所以我把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核心知识就是基因的传递过程,所以我把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及基因的传递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基因的传递是一个抽象的微观动态过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初中生逻辑思维虽然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但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感性经验,因而在对基因的遗传认知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一定困难。但学生对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有利条件。
三、教学方法
1、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情特点我在教法选择上,把握化抽象为形象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总结归纳相结合的教法。
2、说学习方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以下学习方法:自主质疑、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体验感知等。
四、教学程序
通过对课准、教材的把握,结合学情,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与基因的传递规律,系统地构建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逐步揭示教学的重难点;2、充分利用活动体验、模型直观教具和简洁的板书,将抽象、复杂的遗传原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3、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的教学思想将在以下四个过程得以体现:自主质疑-----探究解疑-----总结深化-------检测提高
第一过程-----自主质疑
引导学生观察姚明母子的照片,找出他母子相同的性状,引入课题,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个课题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处理一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是给学生创造自主设疑的环境,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过程--------探究解疑
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2个问题:即“基因的位置”与“基因的传递规律”。
关于“基因的位置”我采用了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四个活动得以实现。看一看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的关系;做一做是让学生自己制作染色体模型建立感性经验。画一画:是要求学生用圆圈集合的形式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初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说一说是让学生用一句话简略地慨括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建立抽象概念。
看一看这个过程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外,还补充了蚕豆体细胞、先天性愚型与克氏综合症染色体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与正常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图做比较得出“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是一定”的结论。
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材中的讨论2、3题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原因是第3题即做一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第2题即说一说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调换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感性---理性。
第一问题的解决我采用四个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经历了初步感性认识---深化感性认知----尝试理性认知----建立抽象概念四个阶段。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关于“基因的传递规律”我采用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策略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兴趣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猜想、自学验证、情境体验、总结规律四个过程理解基因传递的过程。
1、质疑猜想:在弄清基因的位置后,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呢,我采用了制造认知冲突方法:通过观察人生殖过程示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逻辑指出假如父母所有的染色体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这样处理是在人为制造认知冲突,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兴趣,引发猜想:染色体到底是怎么遗传的?
2、自学验证。认知冲突产生后,学生迫切想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学欲望。
3、模拟感知。减数分裂是难点。我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加以解决:让4个同学分成甲乙2组,表示2对染色体,甲乙组同学分别拿不同颜色纸片,表示成对的基因,在老师的指导下两组同学表演减数分裂过程,这个活动既生动形象又活跃气氛,能帮助学生在轻松中突破难点。
4、总结规律。为了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基因传递的规律,我从两个纬度帮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在人生殖过程示意图中填出各细胞的染色体数,从整体上感知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自己得出结论:生殖细胞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父母双方各自为子代提供了一半的染色体(遗传物质)。
再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1的填图,并引导分析受精卵一对基因的来源与子代性状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生物每种性状都是由一对基因控制,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一是从两个纬度认识规律,难点理解更透彻,二是制造悬念,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总结深化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多角度归纳总结,感悟点滴。随着学生的总结,教师完成板书,我设计的板书浓缩了是本节课的精华,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检测提高
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习题利用竞赛获奖的形式对学生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深化、提高,而且能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