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评的课是由我校田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我始终认为,如果一节课在开课之始,师生就抱有热切的盼望;在结课之后,又长久地沉浸在对课堂的思索和回味中,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样的课,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好课,这样的师生一定饱含热情、默契和谐、教学相长、共赢共进。而今天,我们就有幸遇到了这样的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效果以及问题和建议四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学生的学
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两大亮点,一是与学科教学模式匹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二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与辩论。
1、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
本节课共有三个学习目标,在聚焦每一个目标开始学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进入自学状态,无论是微课的学习,还是对教材的阅读,都表现的自如,表现的专注。在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会自动进入小组交流状态,由组长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因为是六人小组,为了拉近距离,深入交流,孩子们会站起来围在一起,而交流讨论结束后,学生会用端坐并举手的方式提醒教师自己的小组已做好了课堂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阶段,发言的学生声音响亮,条理清楚,静坐的学生倾听认真,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质疑和补充。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多数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他们已经从初一时的懵懂状态变成了爱学习、会学习的上进少年。
2、展示与辩论
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课堂的高潮所在。六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就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演讲展示,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节课的展示是与众不同的,是意义非凡的。这种基于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不同于朗读课文片段,也不同于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它是一种高度融合的作品展示。这种展示包含着学生调查、访问的每一个片段,搜集、甄别、整理、归纳的信息处理过程,撰写讲稿和制作PPT短片的后期创作,凝聚着每一个小组的心血。这种展示蕴含着积极的实践,充分的准备,热切的期待,激烈的竞争和相互的协作。
我注意到这轮展示中的一个细节,学生代表在交代本小组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后,会郑重地报出小组各个成员的姓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会不会是画蛇添足?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样做是有深意的。学生知道,开展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报出名字,是对每一名成员的尊重,也是对每一位成员贡献的肯定。这次展示演讲和协助播放PPT的学生各有6人,参与辩论的学生多达26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会在课后议论和比较不同的作品和展示,也相信学生会为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得以运用而自豪,更相信在成功和自信的激励下学生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二、评教师的教
1、模式运用娴熟,能力培养得法。从课堂表现看,田李霞老师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熟练运用我校“导学诱思,互动展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具体讲,一是为学习目标增加了显性行为动词“了解、知道”,使目标更具操作性;二是能够聚焦目标实施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倾心打造高效课堂;三是坚持问题导学,坚持自主先学,着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不断优化小组学习,从细节上提升小组学习效率,本节课有效的小组活动达到三次之多;五是练习设计紧扣学习目标,通过即时记忆和随堂练习实施巩固提升。
2、探索微课运用,实施情境教学。本节课田老师通过在导课时播放影片《可可西里》片段、结课时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本节课的课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这使命有多艰巨呢?在导课和结课中,教师选取的资料告诉学生,艰巨到要付出牺牲生命的代价。为了补充课本的不足,她还制作了微课——“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在聚焦目标1的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不足一分钟的微课,她整整制作了一个晚上另加一个上午。虽然辛苦,但课堂效果还算不错。
3、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高度默契。从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李霞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的,始终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她对学生的评价,满含着欣赏、肯定和激励。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的课堂回答中,有一位男生声音羞涩而低沉,当问清他的答案是“张贴宣传标语”时,田老师是这样对他进行鼓励的,“多好的主意啊,大声说出来就更好了”。在提问时,她总是亲切地在喊学生名字。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眼神的交流中,我们更深的感受到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老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从课堂的细节看,师生是有教学默契的,很多环节都是靠双方熟知的暗号沟通,甚至是双方的眼神在交流信息。
4、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种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更深层次的落实,继而培养了包括“自理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田老师也许没有想到,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他们将得到多么巨大的进步。
三、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显性的效果是三个学习目标得到落实,通过自学课本、观看课件、小组交流、课堂展示与辩论、课堂即时记忆、课堂练习反馈、结课回望目标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环节,知识目标得到落实,方法和过程目标得到巩固,教学模式运用更加熟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从隐形的效果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归纳整理、展示辩论能力得到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发展,团队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喜爱学习。这种能力也迁移到了课堂的其他环节,除了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本节课有16人参与了课堂交流,可以说不少的学生是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状态的,这也许就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四、问题与建议
1、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本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今天实现了教学工具上的一个质变,谁能够熟练运用这个工具,谁就占据了现代教学的制高点。但是,这节课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亟待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我们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建议:“两自”能力的培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以新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来认识,要和县局的“三二一”目标(小学培养三种习惯、初中强化两个能力、高中实现一个目标)相匹配。拿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去年我们曾经用过小组围坐的方式,但没能坚持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非常好动,相当多的学生自控力很差,围坐等于给学生玩耍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得到加强,所以现在我们不但可以围坐,而且可以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分学期分年级制定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初二要比初一强,初三要比初二强。到了初三,我们的课堂不能还和初一一样群体性活动过多,要比初一多一点自学,多一点小范围的交流,逐步实现和高中教学的接轨。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