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从学生情况来看,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大多数同学只是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思上,没有从注重诗词的意境去挖掘感情。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为:1、把握意象,体会感情;2、掌握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模式设计上采用韩立福教授的“三段式”有效教学模式,将“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评价”三环节贯穿课堂始终。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让学生结构化预习和多种形式朗诵的基础上向其呈现4个问题:1、找出最能概括全词主要情感的词语;2、上片选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图景,试拟一个名字;3、下片所写之景与上片有何不同,是眼前之景吗?4、找出全词中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并赏析。
通过问题1让学生把握全词的情感;通过问题2让学生分析上片意象,体会凄清的意境,掌握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通过问题3让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问题4让学生自由鉴赏诗词语言。
教学流程为:创境导入——呈现目标——多种形式诵读——呈现问题——互动解疑——归纳总结。
反思:
一、符合三段式教学模式要求的方面:
1、利用《学与导》引导学生做好了结构化预习;2、创境设问环节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3、互动解疑环节中,问题4让找出全词中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由于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参与度、投入度都很高,小组讨论积极,并踊跃展示。
二、不符合三段式教学模式要求的方面:
1、在互动解疑环节上,老师引导的话过多,让同学互相纠正、补充的机会少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2、教师的归纳总结还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将本课所学内容再总结强调一下。3、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总结评价。
对《雨霖铃》的评课
王老师执教的《雨霖铃》符合“三段式有效教学模式”精神。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有效性理念,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学习意识。王娟老师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殿堂,达到了教学设计者期望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专业素质好。在教学过程中读音清晰,仪表自然,写字规范,理念先进,角色转换到位。1、在教学风格方面,结合语文教学个性,培养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表现为亲切、自然、甜润、温馨、睿智,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了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走向了离别之伤的体验。2、采用引导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联想,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赏析探索和丰富文本体现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通过联想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之中。王娟老师具有作为语文老师特有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质。
其次,本课的创境设问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精心挑选几幅别离画卷,在哀婉的背景音乐下,辅之以老师亲切、自然、甜润、温馨的语言,在伤感的离别诗句和画面中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意境,为后面情感目标的实现作好了铺垫。
再次,在互动解疑环节,充分体现了思考意识。在生成教师问题“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拟一个名字。”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交流这样让学生既有了静思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又有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交流与合作交往能力。
再次,教学语言生动优美。王娟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以及包涵感情的朗诵上出了本课特有的美的感觉,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如在结尾处 “有人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雨霖铃》就是从词人柳永哀伤的眼中溢出的眼泪,是从他心头伤口里流淌出的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让人意犹未尽。
不足处:1、作为诗词教学,读,朗读,直至成诵尚需加强。
2、上片找意象,有点放任自流,而不加评析更正,以致出现知识硬伤。
3、由于是县上的公开课,出于时间的考虑,将拓展延伸环节省去,这是一个遗憾。
尽管出现了些许瑕疵,但绝对掩盖不了她的成功。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相关阅读推荐:
› 雨霖铃评课稿
› 雨霖铃评课、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