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五年品德与社会《地震》一课
首先感谢孙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精彩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孙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孙老师执教的这节《地震》课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准确、灵活,目标实施过程体现三维性,课堂评价交流有针对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课教材上的内容并不多,有时候1课时的教材只有一、两页,而且大部分都是图片或表格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是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学的对象――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孙老师把教材中唐山地震的内容灵活地改成学生非常熟悉的汶川地震。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贯彻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又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建构,学生又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了新的技能,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说到教学目标,我觉得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彻了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性,首先在地震内容介绍讲解处体现了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对于抗震自救的能力培养上,利用了四个场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场合应该怎样进行自救,应该注意什么。体现了能力目标。
对于学生自救中团结协作方面体现了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这堂课的几个活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了以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的教育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的,这样才会终生不忘。
此外这节课的课堂评价也是一个亮点,教师的评价交流有针对性。老师在与学生真诚的对话中,对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对话。但如果在评价上多加一些学生间的评价就更好了。
刚才王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首先在选材上,孙老师拥有过人的生活智慧,她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选取了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孙老师因时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孙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巧妙的用学生熟悉并关注的汶川地震代替了教材中的1974年唐山地震,把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现实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变为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如5月19日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们默哀,汶川地震前后风景等的对比等。最后孙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看动画短片,小组合作讨论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地震该怎样自救等方式教会学生在地震来时如何自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在这里还有一点想和大家共同探讨:那就是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现在地震了,我们怎么做?学生在实际的演练中亲自感受,体验,把书本以及教师教的东西都灵活的运用在实际当中,印象深刻,效果很好.你们看呢?
我区的两名同志对孙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也很赞同,同时我觉得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第一、成功沟通。地震的原因、过程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教师的讲解一定枯燥无味,孙老师借助视频、图片再加上自己的讲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在讲解的过程中。孙老师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愿。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和有序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能提出明确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孙老师给学生的四幅图片是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观点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
首先我认为孙老师所上的这节《地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地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孙雪枫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够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尊重学生。比如:在放影象时,教师认真的观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孙老师能够注视着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想这样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一种力量、一份自信、传递一种情感——爱,那么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为给其它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们学生倾听、学会尊重,我想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的。
这节课我认为课题是较沉重的,教学内容知识性又较强,学生的情调不高。那么我想为学生创设愉快、轻松的对话空间,会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学观。当教师放完小男孩自救的短片后,我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救一定会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如果在这时给学生一些自由对话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讨,我想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孙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巧细致,充满了沉重而又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
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孙老师能围绕汶川地震这一教学情境贯穿教学始终。首先能从学生了解的汶川地震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 “放默哀视频”时, 不仅给学生带到那种沉痛的时刻 ,而且也给在座的我们教师带到那种为四川死难者哀悼的一刻。接着教师通过播放录像 、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从而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 便于学生了解掌握。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张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图片,导入地震自救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得了解自救方法,教师播放一个短片,中途设下悬念,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猜测短片中小主人公,能逃到那去。答案揭晓时教师又通过警察这个卡通人物让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地震自救的方法。在小学生了解方法后, 教师又趁胜追击 ,巧妙的设计了“四个场景” 让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在这样几个环境中发生地震怎么办”,因势利导,从而教育学生掌握自救方法。整堂课教学环节环相扣,连贯自如,富有层次性。
在地震自救这一环节上,我想在上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再讲讲有关水灾、火灾等灾害自救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强师生防灾的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这样处理效果是否能更好一些呢?
前面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我也来说一说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孙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这门课程的主旨就是在于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那本节课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从认识地震的形成原因,到掌握地震前兆的知识,再到地震发生时学生如何自救,互助,互救。无不表现孩子们从认识自然,参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这充分证明了孙老师尤为重视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后一个环节中,歌曲《生离死别》下面许多老师也为之感动,那为什么老师不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应该让学生化悲痛为力量,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如果说我们的教师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生活中,社会中感受到爱并形成责任,且常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就是成功的。
最后,我们感谢市区各级领导给我们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感谢孙老师为我们提供这节精彩的课例,我们只是针对这节课谈一点初浅的看法和认识,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
› 地震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