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的家教
1986 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个年仅13 岁的小姑娘,跃场腾台,战胜了23 岁风华正茂的世界冠军耿丽娟,继克李惠芬、徐竟、陈静等国手。体育界哗然。
就是这个小姑娘,1988 获全国城运冠军;同年又获亚洲杯女单冠军;1989 获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1989 年又获世界锦标赛女双冠军;1990 年北京十一届亚运会又勇夺三枚金牌一枚银牌。十一届亚运会后,她又西征欧洲、苏联、南斯拉夫、法国。三个大战,中国女子乒乓队总共获12 枚金牌,她就独自包揽11 枚金牌和1 枚银牌。
她,就是邓亚萍。
人们一定会说,邓亚萍一定是个神童,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事实恰恰相反,她因为“个子低,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省乒乓球队教练在半个月的训练后劝退了。还是这个原因,1987年,国家队的教练们几经研究仍不同意邓亚萍进入国家队。最后由于国家乒乓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大胆决定,亚萍才侥幸进了国家青年队,经一年训练后,1938 年才进入国家队。
邓亚萍能在天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是河南省体委的乒乓球教练,她母亲也是一个球迷。亚萍4 岁半开始上台练球。乒乓球案上只露出半个小脑袋,两只眼睛。脚下垫条凳子还是低。没法握直拍,父亲就教她握横拍。训练场上若无空台,父亲就让她拾球。晚上回家仍是练球,没球台,便练习徒手动作,练习步伐,对墙推打。走廊上也是球,一个拴在线上悬吊着的球,对着球练手感、练眼力、练敏捷。
父亲给女儿创造了一个乒乓球的世界,在这个神话般的世界里,邓亚萍度过了辛勤的童年,但却培养了她对小小银球的强烈兴趣。以致6 岁的亚萍心中只有球,以为除了球,干其它的都没意思。
父亲不仅培养了女儿对乒乓球的兴趣,训练了她打球的基本功,同时对女儿的品质成长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邓大松本人是个严格、认真的教练,他对事业那种执著热情的追求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亚萍,亚萍从一操拍开始,父亲就给她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女儿在训练中饱尝皮肉之苦,妈妈心疼了,私下对丈夫提出抗议:“不能这么严,这太残酷了,好象孩子没爹没妈。”丈夫说:“训练是有科学性的,乒乓球运动是技能性的运动,不象长跑、举重,超负荷会带来副作用。”女儿却在父亲言传身教下由于长期磨炼对苦毫不在意,反而以苦为乐。当女儿因个子低、胳膊短被省队劝退回家、伤心得大哭时,父亲不但理解女儿,同时鼓励并帮助女儿,使女儿从逆境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了自信,又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童年时心理、品质、意志、技能、技巧都得到全面的严格的培养,所以一个先天条件并不好的孩子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材。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