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体验无鱼也悦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
下课了,品德科代表站到我身边,扭捏地传达同学们的意见,说一定要补上前一周因事落下的品德课,下午的语文课是否可以暂换成品德课。有意思,讨课上。想想也不能辜负这帮小家伙的热爱。于是大手一挥道:“语文课今天就给换上品德课”。瞧,他们那雀跃样儿。
我立马翻开书《想想他们的难处》,是让学生知晓残疾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不容易,感受他们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能在恰当的时机主动帮助他们。这个话题离孩子生活比较遥远。时间又急,准备工作有限,理了一下思路,决定以“模拟体验”为抓手展开。
行到水穷处
课伊始,我安排“闭眼单手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样学习用品”的游戏体验活动,没想到,学生大部分很顺利还伴着成功的欢呼声。丝毫没有我预想中的吃力。于是,我立马请几个相对而言做得比较吃力的学生,问他们:“简单吗?”我希望听到的声音依然没有出现。“挺简单的!”“还行!不太累!”我再追问:“那和平时相比呢?”“差不多!”“很好玩!”天哪,我急得要吐血。
失败的游戏开场,学生没有预料中的“不易”的体验,这课如何进行。我思考,那是因为他们在原地,闭了眼,依然有安全感,当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肯定另当别论。于是我急中生智:“不错,咱们同学的确厉害,不过,那仅是热身。接下来这个才是真格的!下面每个大组选出三个最大胆的同学!”孩子们显得兴致勃勃,当即推选出了班里的调皮鬼王大可,大力士李家俊,最“辣”的女孩张淑洁。他们乐滋滋上台。我宣布说:“请你们三位暂时失去光明!然后出教室往左下楼梯,再从右上来!”然后用红领巾严严实实给三位蒙了眼睛,对大伙儿说:“现在每组请一位同学跟随其左右,为‘安全护法’,以防万一,而其它同学则不出声跟随一名“盲孩”,请观察他们一举一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切淮备停当,“出发!”我也跟了出去,看着三位“盲孩”一副无助的样儿,大伙儿一副紧张样,轻手轻脚。我心中有了一丝希望。
大概7、8分钟后,“王大可成功了!回来了!”“我们也成功了!”他们像拥着凯旋而归的将军一般回来了。一听这话不对劲,像是团队合作比赛,这可不是我的初衷。我开始采访三名“盲童”:“大可,来说说你的感受!”“眼睛蒙着很难受!”我点点头,又满怀信心地对下两位采访:“家俊、淑洁呢?”“像捉迷藏,很有意思!”大力士今天似乎故意在显摆。我又从云端坠入地面。“除了有意思,还有其它感受吗?”我问得像白痴。“还有些害怕,”张淑洁道。我又亮了眼睛,你害怕什么?“因为有点不适应,不过还是很刺激”张淑洁认真地补充道。哦,我晕了。
我心凉了大半截,但还得撑下去:“但我看到三位在走时,一直在找墙,为什么?其它同学知道吗”“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有个依靠!”大班长道。我如遇救星:“对啊,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眼睛这个依靠,显得很没有安全感,因为害怕,所以才会扶着墙走。就像被丢在了大海中一样,墙是救命草!我们只是这么5、6分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肓人却是一辈子啊,他们多么不容易!”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等待铃声的到来……
我拖着沉重脚步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因孩子们盛情而兴冲冲上课,自以为是的两次“模拟”体验,却以失败告终,而后都是我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而已!我要的真切体验在哪里?是孩子们太麻木吗?不是的,他们不迎合我的口味,说了真话,不正是我一直倡导追求的“真课堂”吗?那么一定是我的设计有问题。“体验中感悟”这一点绝对没错。那问题出在哪里?
我念叨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时无头无绪。师父常说,我们的课堂常无法直面“真实”生活,那就设法营设氛围,模拟“生活”,让孩子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去感,去思,去悟。我也常这样做,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有了很好的体验感悟。可是这次,为什么就不行呢?“生活”?“模拟生活”?无奈与困惑萦绕心头。
在品德的网页上闲逛,“‘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经典的‘模拟’才是事半功倍的”,这话犹如棒喝!思绪渐渐明朗,我因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本次所“模拟”正是平常孩子不大接触到的残疾人的世界,因而新奇是在所难免,再因为时间短,孩子所体验的是对“模拟”本身的挑战,他们对其间的一些困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取而代之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满足”,过程中的“刺激”或者“好玩”,其实这不正是上学期《我要攀登》主题思想的再次落实吗?再者后一次的模拟主体参与只有3人,更多的孩子是被动参与,像看西洋镜一般,如何让学生去有真正的收获呢?
只是这课的主题又该如何让学生去感受残疾人的不易呢?上网查资料,通过看身残志坚者的故事,还是……
坐看云起时
有心的思考,机缘总会如期而至。第三天,我代班主任,上了两节课,因为是讲练习卷,口干舌躁,可是这帮家伙精力旺盛得不得了。没力气苦口婆心或引经据典地批评了,得想个法子。
突然,灵光一闪。何不顺水推舟,再来我的“模拟”实验,时间长,面广也许有效果。只是如果再失败呢?面对失败总是心有余悸。抬眼看到电脑屏保闪过的一行字“即使一千次跌倒,我也要第一千零一次爬起来”,那是张海迪说的。不是让学生能学人家的坚强不屈吗?我自己呢?……试吧!?不是说“失败也英雄”吗?
我稍一沉思,示意他们安静,笑着说:“上次品德课玩得开不开心?”“开心!”七嘴八舌。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徐老师不在,我们来继续玩游戏,不过时间很长,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要不要玩?优胜者可以得一枚勇敢者章,当然违规者也要罚掉五星。”这帮家伙自然是跃跃欲试。
“好,现在我们就来当一个‘不能说话的人’,上课除非是发言,其余任何时候,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都不能开口说话,可以用手势或者写下来!凡是参加游戏者,不遵守规则的如果你能提醒他一次奖一颗五星,而违规说话者扣一颗五星,坚持到最后下午第三节课一次都没有违规的优胜者颁发奖章。……”
他们立马开始投入游戏,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看到不一会儿,有人犯规,有人指手划脚,有人被心痛的罚五星,有人开心加星。(品德课我均以五角星为奖分,得10颗五角星为一奖章,孩子们把这个看得很神圣的。)
第三节课是英语课,我要课代表把这个情况向英语老师说明,请她配合。
读报课有学生拿着纸条说:“游戏有没有结束?”我笑着摆摆手,他一脸痛苦状下去。
终于到下午班会课:我说:“游戏结束!”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相信这次孩子们应有了全新的感受,于是让他们述之笔端——
王:老师要我们扮哑巴,我以为又像上次一样挺好玩。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当时,我好像在憋气,一张嘴,就要呛水了。
张:美妙的铃声响了,全校沸腾了起来。然而,我们班却静得很。男生出去打乒乓球的兴趣都没了。大家都不能用口说话,只能用笔和纸来表答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我憋得心里直痒痒。家俊,他写了3个字,也写出了我的心声,这3个字是:好难受!一直到模拟结束时,我在想:这千千万万个残疾人是怎样挺过来的?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
蒋:天这么蓝,风这么轻,但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够平静。当聋哑人真的是很无奈。开始我还觉得挺新鲜的,可是慢慢地我有点适应不过来了。下课了,四(2)班的丹阳和跟我说话时,我不能说不出来,所以跑进去拿来笔和纸。我跑出来,看见没人了。她以为我不去理她。打乒乓球正起劲时,周高翔赖球,当时,我就想破口大骂,刚要说出口时,想起不能说话,只好把气憋在心里。我肚子里装了千言万语,真想一吐为快。残疾人真是不容易呀,有话不能说,表达不出,真难受!”
好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当柴老师说可以说话了,我们全班同学欢呼声雀跃,像笼中小鸟获得自由一样开心。
我们这样一天都不到就难受极了,要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辈子呢,我真不敢想象……我真不知道那些聋哑的叔叔、阿姨、弟弟、妹妹……是怎么熬过这煞人的一段日子的。
我决定我要把多出来的零花钱交给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那怕只有这一点点钱……
或长或短,我读着,轻舒了一口气,孩子们终于亲身体会残疾人的难处了,自然地捧出他们的“爱心”,接下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也便水到渠成。刚好是双休日,我布置的作业是“走进勇者的世界”——网上查找,身边找寻,记录下你的所感,所思,所悟。摘录一个娇气女孩子徐艺体验文章:
夜深了,我还看着《轮椅人的人生》,我想起周五我们的游戏,如果我真变成一位聋哑人的话,我将生活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中,悄无声息,静得可怕,静得扣人心悬。我简直无法想象,我会变得怎么样!那种想说话又说不出的苦我已经尝试过了!我庆幸自己没变成一个残疾人,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我逃脱了,别人呢?要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我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张海迪阿姨的名言:就算我一千次的摔倒,我也要一千零一次的爬起!我读了很多很多遍。张海迪阿姨多少次进过医院,病魔曾多次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中跌倒,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柴老师给我们放一位失去听觉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音乐《命运》,激昂,奔放。我很激动,他们——桑兰,舟舟,还有我们老家那个瘸腿的修鞋匠,他们都能“扼住命运的喉咙”!
我以为我要同情,可是我更觉得我要学习他们。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心!可是我更感谢他们!他们让我懂得,我很幸运,他们让我懂得我不该“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要开心过好每一天,我要像他们一样坚强、勇敢!
迎着晨风,我会努力;伴着夕阳,我有长进!
从失败到最后的成功的“模拟”体验,我反复思索最后的“成功”:一是找准孩子心理,“不能说话”看似简单,其实它正是剥夺了孩子“爱说、爱闹”的特质,所以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模拟”,简洁却有力;其二,想方设法超越了“模拟”游戏本身带来的趣味与刺激,与真实生活缩短差距。采用了时间长(长达5个小时),含盖面广(不仅是课堂,还有课间、午间),其难度大,感受也真切。由此我想到,品德的教育实在需要如水般大气奔放,漫溢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其三,让孩子涉水体验是真理,无获正常,无鱼当悦,再试,终有满载而归时!
记起泰戈尔说的——“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纵观新课程下的品德教育,不正是追求这种似水般细柔,滴水洗石;如水般温润,润物无声。我们不再波澜不惊让孩子岸上观鱼,而是积极创设机缘,让孩子涉水体验,有时风急浪险,有时一无所获,然而水流不息,和顺温柔,如水至诚,日久而至,必圆满晶莹!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