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和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八音和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媒体、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知识拓展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八音和鸣》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共分两课时,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族器乐独奏曲听赏,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三首曲子,《阳春白雪》、《渔舟唱晚》和《空山鸟语》。第二部分是音乐知识,介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琵琶、古筝、二胡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
2、了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3、听赏民族器乐作品,激励学生为民族音乐的“保护式发展”作出贡献。
由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器乐独奏曲听赏,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听赏民族器乐作品,激励学生为民族音乐的“保护式发展”作出贡献。
因为这三首曲子的演奏乐器都属于弦乐器,而区分这些乐器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把握琵琶、古筝、二胡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
二、说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来确定教学媒体)
这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有关视频、图片等教学媒体我会在适当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用图片增强乐器的直观性,用视频激发学生的通感联想,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在通感联想中步入民族音乐的优稚殿堂。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来确定教法、学法)
教学始终在视频听赏中进行,采用展示法、通感联想法和对比欣赏法,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源,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针对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部分:民族器乐独奏曲听赏
第一首曲子《阳春白雪》,这是一首琵琶曲
首先用大屏幕展示琵琶图片,图文并茂的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图片上的资料,初步了解琵琶的特点。
然后展示琵琶曲《阳春白雪》视频,领略冬去春来、万物生辉的初春景象。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由学习小组讨论琵琶的声音象什么?由琵琶的声音联想到了什么?由此归纳出琵琶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发音清脆、明亮、坚实,富于颗粒性。既具有柔美轻盈的抒情风格,又能给人一种威势和魄力。
第二首曲子《渔舟唱晚》,这是一首古筝曲。
首先大屏幕展示古筝图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图片上的资料了解古筝的特点。
然后展示古筝曲《渔舟唱晚》视频,领略夕阳西下的江河景色和渔人悠然自得摇着船桨,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出古筝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柔和、雅致、清亮华丽,抒情效果强烈。
接下来启发学生给《渔舟唱晚》描绘的画面匹配古诗(学生合作探究)。
首先要把视频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一幅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联想出一首古诗,这个过程不仅在形成音、诗、画通感联想的基础上达到视觉和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而且很好地实现了音乐与美术、语文课程的整合。
(视频描绘的画面可以是这样的----展示画面,由此可以联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大家看,这样的画面配上这样的诗句是不是很贴切?)
第三首曲子《空山鸟语》,这是一首二胡曲。
首先展示二胡图片,学生自主阅读二胡资料,了解二胡的特点。
然后展示二胡曲《空山鸟语》视频,领略山林的召唤、空谷的回声以及人与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的清爽愉快心情。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由学习小组讨论二胡的声音象什么?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二胡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近似人声的乐音,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
(以上的三首曲子都属于民族音乐,讲民族音乐就要讲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刘天华,这就是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音乐知识 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二胡、琵琶等这些土乐器被人称作是“讨饭乐器”,也就是卖唱、要饭用的乐器。是刘天华把这些土乐器搬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和北京的大舞台,从而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课堂阅读、了解。
五、说知识拓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于是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产生了“新民乐”。 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数字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新民乐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是女子十二乐坊,我们来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来感受一下新民乐的表现力)
通过视频的展示,由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应该怎样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小组交流)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赏三首民族器乐独奏曲,讨论并归纳了琵琶、古筝、二胡的声音特色和表现力,并通过课堂阅读了解了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圆满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屏幕展示)。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教师。
相关阅读推荐:
› 八音和鸣评课稿
› 八音和鸣说课设计
› 八音和鸣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