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对立又联系的酸和碱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为《既对立又联系的酸和碱》,也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酸和碱》这一单元,今天我就从这几方面来谈: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2.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3.本章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4.教材编写意图
5.本章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6.中招复习建议
先说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我们先回忆九年级化学的总体知识结构,
这里有五个一级主题。其中酸和碱就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在学习《酸和碱》之前学生学习了许多化学物质,如单质、氧化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材编写人员安排了酸和碱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盐的理论打下理论基础。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酸和碱的学习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和深化。在学习这些化学物质之后,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完善了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一级主题。酸和碱的微观构成又使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规律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酸和碱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单元主要用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也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见《酸和碱》与五个一级主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
二.本单元课标要求
在知识上,通过酸和碱中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归纳酸和碱的性质,由指示剂和PH试纸两种方法来探究溶液的酸碱性,能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
在能力方面,会由知识点联系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必须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在探究酸和碱性质中会用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方法,实验操作中,能把酸和碱恰好中和,并会测溶液及土壤的PH值,能把酸碱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
在价值体系中,使学生树立知识应用意识和试剂使用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在此我重点要说,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要使学生学会类推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的反应时就用了类推的学习方法。试题中常见这样的模仿类推题目,值得重视。
例如(2009河南中考试题)航天员出舱行走所穿航天服中的CO2可用LiOH来吸收,已知LiOH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此就利用类推的方法来解。
三、本单元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酸碱度等。知识结构如图:
这两个课题不是孤立的,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如图:
通过这个关系,我们可看出酸和碱既对立又联系的关系,体现了化学知识体系的完美和统一。
具体说,酸和碱的对立主要体现在:
(1).微观上: 酸溶液含有氢离子, 碱溶液含有氢氧根离子;(2).与指示剂作用上:酸和碱使指示剂所显颜色不同;(3).在化学性质上: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4).酸碱度上:酸溶液显碱性,PH<7,碱溶液显碱性,PH>7。
酸和碱的联系是:
(1).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2).化学性质上:都能与部分盐反应;(3).与氧合物反应时:都生成盐和水。
四、教材编写意图
我们先看本单元教学重点,在知识上要学习酸和碱的知识;在能力上要学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方法上要学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要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基于以上重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了酸碱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方法教育三大内容,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为主线,使其机地融为一体。其中内容的呈现又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生活知识、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常识介绍、联系旧知、类推归纳、动手操作等。从中我们可看出这样的教材安排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那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重视学习过程,倡导学生活动;注重能力培养,提倡科学探究;重视服务社会,强调学以致用。
五、本章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1.淡化定义,从理解入手认识酸和碱;不用对酸和碱下定义,从它们的组成、在水中的解离以及化学式这三方面上来认识。
2.重视探究,由活动提炼新知识;不仅要注重书本上的探究活动,还要由探究类习题,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以及探究结果,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要让学生理解是检验有无碳酸钠存在,而不是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活动热情;越贴近生活,我们的学生才越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例如指示剂变色的魔术实验、家庭小实验、快速蒸馒头的方法贯穿于教学中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知识升华,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知识点不仅仅在课本上才有,要抓住时机,及时总结。
例如:能检验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蕊溶液 B.碳酸钠钠溶液 C.锌粒 D.酚酞溶液
在此探究溶液呈酸性的办法,我们就可以总结知识点。
5.学练结合,难点重点及时反馈。这就是要搞好知识的落实。本单元宜采用小环节的课堂,稳步推进教学,遇到难点及时设计问题消化,使学生学会,突破难点之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6.手段灵活,重视学生学情。教学应跟据学生的动向,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学生有不同意见,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扼杀在摇篮里,而只注意了所谓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六、本单元中考复习策略
看近三年中考考情,出题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常见的酸及用途、常见的碱及用途、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浓硫酸的稀释,所以,从知识上我们应继续关注中和反应、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在能力上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我提出自己对本单元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先理清对酸和碱认识,能让学生熟悉指出那些物质是酸,那些物质是碱。并理解酸和碱溶液的微观构成,为盐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确认识酸和碱就从以下几点着手复习:
(1).组成、解离和化学式来认识酸和碱。(2).熟记酸根。(3).铵根当金属。(4).熟记物质俗称
2.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硫酸和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会把反应归类,形成对酸和碱的统一认识,防止学生只知道点,而不知道面的结果。例如:不仅要知道氧化铁和盐酸生成什么,还要知道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看这道试题:
下列物质两两间能发生反应的个数为( )个
石灰水、醋酸、食盐水、铁、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
如果学生对酸的性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就不会知道醋酸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3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理解其实质,了解其应用,会用酸把一定量的碱恰好中和。设计一定量的变形练习,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例如(2010河南中考题).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盐酸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熟石灰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当加入熟石灰m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若改用n g氢氧化钠
与相同量盐酸反应,所得溶液的pH 7
(填“>"、“<"或“=”)。
这道中考题要求学生对中和反应中溶液的PH值和溶液中溶质的变化关系有清晰地认识,难度较大。
4注意由类似的知识和习题归纳总结必要的知识点,做到问题的升华。
在本单元可以总结下面的知识点,通过前三个知识点可以加快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速度。
(1).酸、碱、盐间,阳离子相同不反应,阴离子相同不反应。
(2).酸和碳酸盐、碳酸氢盐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
(4).湿润PH试纸测PH值有可能偏大、偏小或不变。
5.加强探究类试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科学的分析思路的基础上,学会对问题的结果的合理猜想,又会对某种结果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例如(2009年河南中考试题)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已知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请根据右图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所提供的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除去碳酸钠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这道中考题就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在除掉碳酸钠的时候,不能有碱性物质的生成。
以上是我对酸和碱这一单元教材的粗浅的认识,一定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
› 酸和碱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