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零点》,选自五年制高师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八节,主要知识点有两个:函数零点的概念和函数零点的存在条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基础上,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又一次深入探究,同时由特殊到一般得出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再到更一般的函数 的零点与相应方程 的根的关系。使得函数、方程、不等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彩。同时也为下节课“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了基础。
但一年级的师范生应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
四、重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究发现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
重点是函数零点的概念及零点的存在性的判断,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借助数形结合紧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动手作图、自主探究,感悟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提升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零点的意义,会求简单函数的零点,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在某区间上零点的存在性。
2、过程与方法:
(1)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能将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函数零点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推动式”教学法,突出知识的发现过程。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下面我重点、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解决函数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断两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再解决两个小问题,函数零点的概念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到学生不熟悉的指数方程,引发认知冲突,寻找到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
第一环节:函数的零点
1、复习
(1)解方程
(2)你能求方程 的解吗?
2、史料分析,引导新法:
一次、二次方程,很容易求解,对于三次、四次方程,在16世纪,数学家也找到了一般的根式解法,但直到19世纪,阿贝尔、伽罗瓦等数学家才发现,其实高于四次以及含有指数对数形式的方程,没有根式解法,因此对于方程(3)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从而引出课题。
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引导我们同化不行,则要顺应。
接下来我以引例中的 为例,先让学生做出相应
3、学生活动
函数y=x2-3x的图象;观察图象说出x为何值时,y=0?接着追问:与方程 的根有关系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方程 的根就是函数y=x2-3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初步提出:0,3在方程 中叫实数根,在函数y=x2-3x中叫零点,这样做
有助于学生形成函数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从而引出零点的概念。
4、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 ,我们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再次以y=x2-3x为例说明函数的零点是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x的值)
那么对于一般地二次函数存在零点吗?有几个呢?以a>0为例,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下表,学生可以发现,当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对应的二次函数就有两个不相等的零点,当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对应的二次函数就有两个相等的零点,当 <0时,方程有没有实数解,对应的二次函数就没有零点,进一步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这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于一般函数 的零点、函数所对应方程 的根、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容易。我这样设计目的有三:
[设计意图说明]1、 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体验得到升华。2、加深对函数零点定义的感知3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为了检测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情况,我安排了例1
3、典例分析 理解概念
例1 。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不难,积极性应该很高,设计这道例题的目的是:1、巩固函数零点的定义,2、为引出零点的存在条件做铺垫,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思考 的符号与函数 在区间[0,2]上是否有零点有没有必然联系,让学生在思考、操作中体会用函数图象分析函数零点存在的过程,在特例中直观感知零点存在的条件,而例1只是特殊函数的特殊值计算,不利于发现结论,所以我又给出了一个一般函数,通过看图,计算,学会很容易猜想出区间端点处函数值的的符号与零点的关系,突破了难点,从而得出零点存在的条件。再次感悟从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方法,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了总结方法,完善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该如何应用条件解决问题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对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所以我设计了例2、例 3
5、典例分析,理解新知
例2 证明:函数 内有零点。(练一练4、5)
例2 是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此题,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1、解方程证明2、作图说明3、利用定理证明,我在肯定几种方法的同时不做任何评价。
接着出示例3 :证明 在区间(0,1)内有零点。
而这道题学生不会解方程,短时间内也画不出函数图象,所以只能应用定理来解决。
我设计这两道例题的目的是1、巩固零点定理;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做完之后安排学生从方法、过程等方面反思题过程,总结方法步骤,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安排做书本练一练4、5,分别对应例2、例3的题型。
最后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进行小结,既回扣教学目标,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环节 课堂总结、
1、知识小结 提高认识
请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小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回扣教学目标。
2、布置作业
基础题 :教材P113习题2、3、4
拓展题:你能给出 在区间(0,1)内的根是多少吗?
作业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是基础题 :教材P113习题2、3、4
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题是ppt为下节课“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了基础,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最后,请大家看看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认识和想法,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