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知识成为个体体验的一部分,知识才能溶入个体整体建构之中。在沈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由于沈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割补操作中形成表象,在猜想图形中建立模型,在实践分割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第一次接触组合图形的孩子来说,如何把一个组合图形通过分割或添补转化为基本图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沈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猜一猜活动,通过互相猜一猜由哪些图形组成,使学生对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形成初步感知,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复杂的图形可以有多种拼法。这样的设计,找准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搭好了脚手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沈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组合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悟出,可以说老师说得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获,学生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沈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果能更精炼些;在学生探索组合图形面积时,前面铺垫时的台阶再大一些,在学生猜想活动后,就让学生探索面积,在自主探索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在学生掌握方法后再呈现一些较复杂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条件说出割补方法以巩固新知,也许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