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中成长》教学反思
本人执教的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中的一个课题——《在集体中成长》,通过品德科组的教师互相参加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活动,使本人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的天地。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的过程,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本人在教学活动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并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用心灵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活动为载体,把课内外有机结合。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还让学生事先了解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遵守班级规则的状况和近期班级中产生的矛盾,以及存在什么问题等情况,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上开设“红领巾信箱”和“我是小小法官”等项目,通过开展“我为集体献策”和在情景剧中解决问题等活动,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是一些学生在社会生活确实会遇到的,也确实是比较难解决的。在课堂上讨论后,再延伸到课外。我倡导学生课后要齐动手,美化班级,为集体做好事。要求学生围绕“我在集体中健康成长”的主题,准备动手制作手抄报,准备以“我在集体中健康成长”为主题,举行主题班会。这样就把课内外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教学是向学生和生活开放的。这堂课的设计我力图将生活与课堂打通,所以,我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种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都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让学生带着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根据教材《品德与社会》的三个基本特点: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活动,把课堂扩展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
本人在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事的前提下,通过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框死,灵活、机智的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要学会沟通,协商,解决矛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选取的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切入实际,因此学生表演起来大胆、无拘束感,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我把学生学到的知识,领会到的体验还原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运用知识,进一步探究、体验。例如:我把课堂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围绕“我在集体中成长”开展主题班会,还让学生制作手抄报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探究、学习,深化这个课题的教育。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
相关阅读推荐:
› 在集体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