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微课虽然名为“课”,但与传统“课”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在传统意义上,“课”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一堂课离不开六个要素:课时、课室、教师、学生、内容、方法。这六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六面体,也就是正方体,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传统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教师和学生容易排除外界的干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天地、相对独立的氛围。在这个天地里,教师一般是主宰者,具有较大的权威,以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一堂课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大约在45分钟上下,课与课之间休息5-10分钟,这比较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一连串的课构成一门课程,就像一条标准化生产线,非常利于教学组织与管理,这也是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延续几百年的原因。
反观微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或课程,只是一种数字化教与学资源,微课要么在网络中运行,要么在单机中运行,既可以辅助教师的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有没有可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结构呢?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优质的微课资源已经覆盖了中小学大部分学科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几乎全部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那么,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选择播放这些微课,以代替自己的讲解,自己则扮演穿针引线、补充说明、组织管理的辅助角色。如果说,这仍然不算真正的转变,那么,当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督促下,在家自学微课,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有必要重讲一遍、或再重放一遍微课吗?那时,教师该做的不就是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强化练习、安排活动了吗?此时,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就真正被翻转过来了吗?
理论上,上述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恐怕就不会那么乐观了。早在1913年,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整整100年,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后来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已经有不少教师讲课视频和视频公开课,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难道仅仅把45分钟到1小时长度的讲课视频和视频公开课变成20分钟以下的微视频,就能够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吗?
作者曾听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某地区教育局将全部中小学的教学都拍摄下来,放在网上,但老师和学生们还是更愿意现场讲课和听课,教学视频并没有多少人去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这种交流不只是语言的交流,还有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因此,老师不愿意满堂放视频,学生也不愿意长时间看视频。学生一个人在家看视频就更没有课堂教学那种现场感了,反而容易因为孤独感而影响学习效果。这就好比电视诞生后,各种现场文艺表演并没有消亡,人们只有在不能去现场看表演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在家看电视一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