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1.美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美术作品。
3.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了阐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从人们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并且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于是就产生了美术作品。并借助各种美术作品阐述其含义,指出美术作品两类范畴:一类作品是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另一类是指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只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经过较长时间之后,其功能性被逐渐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如教材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等,通过上述问题的讲述,教材最后点出了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事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美术课,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初中简单的欣赏作品转入到高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感受美术,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在课程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对学生美术基础性的教学,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的美术课以鉴赏为主,与初中相比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
学生在初中阶段具备了基本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得能力,然而到了高中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得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运用多手段去引导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教学目标
1. 了解基本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形式美法则的一般规律,掌握美术作品的含义。
2. 培养学生以历史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美术作品的含义是什么?
2. 怎样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具与学具
教具:画册,多媒体,幻灯机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教法运用
本课以图文并重的教学手法,采用观察、欣赏、思考与展示作品等教学策略,加强师生双边互动。从看、问、讨论、回答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疏导和归纳,最后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美的动西,如:那个花瓶很美;她穿的衣服很漂亮;他画的画很美;他的字写的很好看。
学生讨论: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美的来源。(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2.美的形式法则包括哪些要素?(展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楷书“永”,人面鱼纹彩陶盆,“羊”字的演变图,雷纹三足鼎,兽纹鬲)
学生观看讨论:它们体现了那些美的形式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重点、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去观察图片中的美。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加深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
二、观察思考
1. 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2.
教师总结:美术家为了审美目的,运用形式美法则创作的作品就是美术作品。(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和教材中的“竹院品古”“漆盒”“女十忙”“年画”“民居院落一角”)
竹院品古 年画 民居院落一角
女十忙 漆盒
三、观察研究
观察以上视频图片中的作品,研究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别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有些美术作品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直接创作出来的,比如绘画和雕塑作品,而有些作品最初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淡忘而审美功能凸显出来。比如:“漆盒”“民居院落一角”。还有一些当时非常普及价值不高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后,成为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比如“木板年画”“月份牌年画”。
四、研究、思考、归纳
提问:通过欣赏以上的美术作品,你对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后回答。
教师对回答结果进行总结,根据本课内容阐明:
1.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2. 美术鉴赏可以培养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知识拓展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术作品,看图中的“手提袋”“门票”判断它们是否是美术作品。试以本课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