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思品说课稿四年级品德说课稿> 正文

黄土地黑土地说课稿

Tags: 黄土地 黑土地
字号:T|T
本站微信

《黄土地 黑土地》说课设计
《黄土地 黑土地》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题为《我们生长在中国》下的一个学习内容。与另外三个学习主题《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母亲河》、《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承担着体验祖国美丽,感受祖国伟大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之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本单元则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祖国母亲”。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依据教学主题特点,结合本课《黄土地 黑土地》教学内容,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重点如何定位,以及为什么这样定位,我阐述如下:(谈教学目标定位及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感知黄土地、黑土地的地理、气候、文化差异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民族情;树立学生爱国的价值观。
研读本单元内容,单元题目——“我们生长在中国”扑面而来,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我们的“根”就在中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头顶中国的蓝天,脚踏祖国的大地,这里的人们一出生,就已经深深的烙上中国印。正是带着这种浓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本单元的每一个内容——祖国瑰丽多姿的地理概况,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各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情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进入我的心田,激发着我的教学情感。我带着这一切,走进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影响。我坚信,随着学习领域的拓展,眼界的开阔,一定会大大启发学生的土地情,乡土爱,激发爱国热情,萌生民族自豪感。
何为民族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情,乡土情,家乡情。这种情《黄土地 黑土地》中处处都有着流露和体现。课程中的乡土情与教师备课时酝酿出的民族情产生和谐共振,为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产生很好的情感迁移效应。
2、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我国地理地形差异的知识,探究地理、气候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依据总目标,我认为本课在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一方水土,涵盖了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一方水土的不同,造就了一方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句话中又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所致生活方式,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也就是常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说明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内在联系。本课《黄土地 黑土地》呈现的自然地理丰富,还充裕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内涵,更重要的把握二者的联系,是本课在知识认知方面的一条重要主线。
自然是丰富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之时,也要尊重,理解这种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和价值观,这是教材传达的重要理念,也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点。
3、能力和方法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
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调查当
地矿产资源及利用情况。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这些教学资源在学生脑海中得到内化。仅此还不足,来自学生身边,我们身处的环境还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在明确教学重点,并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后,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课程内容。因为学生来源分布广泛(来自外地的新莞人子女较多)的因素,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或者熟悉的教学资源,结合了解地理,地貌多样性的学习内容。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搜集的资料了两地(东莞——家乡)的地理差异,气候差异,饮食、民居等生活习惯差异。(也可以东莞和你旅游去过的地方,或者铺开地图从中选择一处你特别向往的地方做对比调查。)

东莞
家乡
(旅游过的地方、向往的地方)
地理矿产


气候土壤


饮食特产


民居特色


这样的课前调查预习,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家乡——熟悉的地方,情感依恋之处,易于引起学生共鸣;旅游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过足迹和倩影有些或深或浅的印象,有一种更进一步了解的期待)或者是调动学生的期待(学生特别向往去的地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期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所调查内容直接针对教学重点的学习,可谓是立足本土、放眼域外,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课堂上我安排了四个个环节:
一、视频导入,感知土地情。
播放海外游子回到家乡手捧泥土,泪流满面的画面;离开家乡珍重地带上一捧家乡泥土,从而感受深深的土地情,家乡爱。引导学生,海外游子何以如此,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地图引路,感知地域广。
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上面标有东、南、西、北、中等地理方位,以及在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还标有各地的物产和地貌特征)
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用实物和文字的配合激情讲解,让学生来一次全国“五分游”游遍全国,感受祖国真奇妙。
分别请五位小导游结合地图,图文结合讲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东南丘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五个地区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特产。请一位地理小博士讲解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知识。
教师补充:我国地域广阔,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实在同一地方,由于地貌的差异,气候也有很大的不同。
出示民谣一:“天无三晴日,地无三尺平”请同学们从中看出什么地理特点。(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又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
民谣二: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中所描述的地理特点。(描绘的是我国深山地区“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
民谣三:“早穿皮袄午穿纱,把着火炉吃西瓜。”形容西北地区在秋季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民谣四:“西北之人食陆畜,东南之人食水产”
三、对比感受,体验差异性。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更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由于有了以上教学环节和预习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来个锦上添花。举办一次“全国名优特产博览会”和“千姿百态民居图片展”举办这样两个小型展览,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自品尝各地的风味小吃,加深对于不同饮食习惯的理解;欣赏不同的民居图片,加强对于不同风俗的在理解、感知,有了强烈的认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
四、利用资源,我是小能手。
首先,交流预习中了解到的当地资源状况,说说家乡的宝藏。
其次,开展金点子行动,说出你利用资源的创举,只要能够提比较合理的建议,或者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德的点子。就应该给予学生认可。
以上,我通过这样的设计所展开的教学,首先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充分认知了地域差异由此形成的生活习惯差异,还自觉生发了家乡情,祖国情,同时,更加喜欢上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

相关阅读推荐:

黄土地黑土地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