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課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要求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需要同学掌握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第二课时要了解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课重点是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教学难点是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引起变异的原因。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节课上课对象是初二学生,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对于变异这一概念,学生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尤其让学生通过测量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并从所得数据中认同生物变异的普遍性,通过分析对变异的遗传基础有根本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容易。
三、教学对策分析:
1、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很好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引导-自学-讨论-尝试-归纳-分析”的教学程序。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准备测量和统计花生果实长度的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分工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让学生体验测量过程并把统计数据转换成图形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通过借助电脑绘图的手段把测量的数据很快地计算出平均值,并以不同的坐标图型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解难点。
2、教学方法:选择探究测量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最后理解引起生物变异原因。
3、媒体的运用:
这节课充分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数据处理和转换,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教学内容表现力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强,使得本节课可以既完成了测量又能够处理并分析数据,完整地达到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重点、难点能够被逐一突破、化解。
4、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引导启发,又适时、适量融入录像、动画;既有学生讨论、实践,又能强化、反馈、纠正知识。
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突破:
5、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三、变异的原因: 遗传物质 (主要原因)
环境
6、教学流程: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设计好学案,以探究报告为主线展开教学。
2、组织好学生对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调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4、挖掘测量数据与生物变异的逻辑关系。
反思:由于时间很紧,有些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这是本节教学设计实施起来局限性。
1.本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
(1)本教学设计生物学的概念──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变异的原因、生物的变异的类型、生物变异的普遍性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建立起感性认识后,请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参与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
(2)本节课教材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己经充分展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关于测量方法的探讨。
在学生讨论出上述的测量方法后,由于直尺和三角板及花生都是平放在桌面上。花生是圆的,测量时三角板无法固定,花生的短轴测量只能估测。为了让收集的数据准确可信,可以这样做:
一名同学立起直尺和一把对准直尺零刻度的三角板,另一名同学更换测量的花生和另一块读数的三角板,三角板的平面和直尺的平面是垂直的关系。三角板起到卡尺的作用。
依旧把直尺和三角板及花生都平放在桌面上。但是把花生剥壳,测一半壳的宽度即为花生的短轴长度。
(3)分五人小组共同完成“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研究”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存在的问题:学生活动的量很大,课堂时间不好把握。提倡教师做预实验准备。
3.建議改用有具體品種名稱的花生,而非“大小”,容易與同一品種的花生“大小”混淆。
4.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点评: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紧紧围绕“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游戏和探究活动来实现的。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对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在设计上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本课所呈现出的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