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 1 -精神大多通过文言文传承下来,文言文的学习自然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入初中教材的多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新课标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学习文言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尤其是文言文,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录着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特点,而且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的重任。客观地说,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对于形成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指出,正是文言文的教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和大师,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白话自“五四”以来,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其基本语汇几乎依附或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没有超脱文言: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系。因此,文言文教育应该是母语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至今仍有不少人无视历史,漠认现实,否定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主张在中学取消文言文教学。针对这种论调,我们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无论融进多少现代的因素或者吸纳多少外来文化的因子,都无法抛开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而另起炉灶。对此,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几千年来中国人教学中国语文,并世世代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虽然不可避免地也蒙上了一些旧时代的尘埃,但肯定有它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这是中国语文的‘中国心’”。“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都无法抛开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另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不重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中国语文教学许多宝贵的传统经验,也会在时代新潮的冲刷下,由淡化而至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的教法仍然以串讲加分析为主,教师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一一教给学生,凡课本中涉及的字词绝不遗漏。课后,教师监督,学生背诵,反复地检查测试。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没有考虑文言文选文本身的区别,也没有考虑学生接受水平的差异。初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对知识完全死记硬背。这种教法看似面面俱到,教给学生“很多”内容,实际上最容易让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昏昏欲睡。另外,教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句理解译文,这种 45 分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教师越俎代庖,初中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难以培养热情;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不强。因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成不变,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和背诵课文。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的阅读考查也出现这样的“引导”,无外乎初中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上,这两方面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甚至以为文言文只需要教这些便已经足够,其他内容都是无用和多余的。另外,文言文在教材中比例变化大、选材较新的特点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传统、僵化形成了新的矛盾,这一情况,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更显吃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后,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文言文教学在经历了几次漫长而激烈的“文白之争”后,语文教学界现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教,需要学。对于文言文的现实意义,总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近传统经典,传承祖国千古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首要意义应该是“继先圣之绝学”,即接受经典教育。文言文保留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上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有介绍古代科学成就的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我们藉以吸收祖国古典文学精华的最直接途径,同时也是传承和培育中华文化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比如,阅读《论语》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传统文化内涵的儒家思想所秉承的“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文言文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瑰宝,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察古知今,以古推今,不仅可以防止语言文字的断层,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古代的典籍记载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根本读不懂这些典籍,更谈不上利用和传承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了。因此文言文是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二)、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根植于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古今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白话文并非径渭分明,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现代文读写能力。学习文言文,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有许多古代汉语的常用字词,仍然沿用至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些现代文,包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内涵,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才不至于一遇到文言词句、文化典籍、古仁人智者,就一头雾水,张冠李戴,甚至干脆一窍不通。一个有较好的文言功底的人,更能顺利地进行现代文的阅读和领悟。因此,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一。文言知识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人们在表情达意时,为了使表达清楚明了,言简意赅,经常用到说到一些俗语、成语之类的,而这些语言成分中多包含着文言成分,如果一个没有文言功底的人听到这些话,也许会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另一方面,在写文章时,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诗文不仅可以使语言精练、辞近旨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分显示我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学素养。毛泽东就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典型。他非常善于从古代历史、文学中吸收大量的成语、典故、熟语和格言警句,并加以提炼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如“愚公移山”、“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钦差大臣满天飞”、“东风压倒西风”等等。毛泽东出神入化的语言风格得益于他自少年时开始积累的古文功底。他八岁时就被父亲送进私塾,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阅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古文著作。可见,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一个文言文学习基础,对以后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三)、 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优秀的文言文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语文教育要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有必要有意识地凸显文言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并加以渗透,从而塑造他们的灵魂,增强学生对生活中不良现象和低级趣味的免疫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需要知道,我们绝不能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不能忽视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美的作品,有抒发性情言说志向的《陋室铭》、《爱莲说》;有赞美祖国大好山川的《与朱元思书》;有记述经历的《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文章或表达了古人对世间万物的挚爱之情,或抒发对人间的至善至美的执着和向往。多读多思多体味,浸润其中,耳濡目染,会使我们在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我们会学习古人洁身自好的品格,会体会古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会欣赏古人壮志难酬后的不屈与不弃,更为生活在新社会而由衷的自豪。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好像一张白纸,近“朱”易使其“赤”,近“墨”则易致其“黑”,教材中经过精选的文言文必定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有益。
三、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制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偏误,教学方法的单一、僵化,教材设置脱离实际等,但是这些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检讨后的觉醒。作为即将从事和正在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养分,弥合古文断裂的局面,让更多的中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品格、修养的沉淀。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和仿文的对比学习,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原文言文的文体、字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了解文言现实存在的价值,知道用文言也可以表达现代生活的内容,并且表现手法新颖、生动、形象。此外,初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广告中的成语、诗句,看看商家所用的词句与原诗、原句有着怎样的联系,并组织学生讨论此种使用是否合适,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让初中学生用所学到的文言知识去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文言,通过增强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初中学生能够熟练地活用文言,增强表达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