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的灾害》说课稿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四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中的第一课时《无情的灾害》。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存在问题,在灾难面前人们所做的努力,让学生心中形成环保意识,感受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带来的损害,以及在人类自救互救中闪现的真情。本节课“自然灾害”对于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所了解,但对自然灾害的无情以及造成的巨大损失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不足。而本课的活动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性。到底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话题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所感悟呢?找准切入点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条: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到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2、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
3、 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实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综合能力不够全面,这堂课需要学生收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很多资料在书籍或网站上都有,但是有些学生因家庭条件限制,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因此这堂课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灾害的冷酷无情。在学法上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搜集资料的重要渠道,而五年级的孩子往往只对网络中的游戏功能感兴趣。对于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应该说还是一个盲区。因此,本节课我决定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会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收集材料,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从学科特点和孩子的认知现状出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拟定了以下教学框架:
(一)谈话导入
这学期我们学校少先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交流到给雅安地区的同学捐款引出最近四川发生的雅安地震。
(二)从印象最深的地震谈起
观看雅安地震发生时的学生逃生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可怕危害。之后抛出问题:“地震给人类到来了无尽的灾难,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无情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看过《地震小百科》视频,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过程,认真地倾听,适时总结。并通过同桌合作网络搜索、填写调查表,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带来的损失使学生深入感受地震灾害的危害之大。
然后相机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从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威海与曾经发生过唐山大地震的京津唐渤张地震带近在咫尺。
(三)扩展到其它自然灾害
针对威海本地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学生自主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通过网络搜索展开专题研究,之后上台通过调查表、图片、视频等形式汇报交流。让孩子们明白除了地震之外,还有一些像水灾、旱灾、火山等自然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以图片配字和视频的形式出示各种灾害所带来的伤害,让孩子们重温那悲惨的一幕一幕,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灾害?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提出质疑,激发起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升华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防灾、减灾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课后作业是用搜集到的资料来出一期“自然灾害报”,并向周围的人宣传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减少自然灾害的知识,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说板书
板书是画了一个破碎的心的简笔画,将学生交流到的各种灾害写在上面,简单明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通过图片及影象资料,为学生再现了灾害的场面。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但毕竟“学无止境”,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改进,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点。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