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功与功率》第一课时——功的概念与计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是《研究功与功率》第一课时——功的概念与计算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及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但对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力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这里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初中关于功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二: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功的概念与计算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上节课学习了动能定理,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2.1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a,会计算恒力的功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4.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2.2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2)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
难点: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三:说教法:
依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
① 通过初高中知识对比,得出功的概念;
②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正负功含义;
②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恒力做功的定义式。
对于重难点的教学,特别设计:“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
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景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通过复习初中功的定义及做功二因素的知识过渡到高中对功的明确定义。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为后面讲课作准备)
2、新课教学:
1.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 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 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于位移的
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 以W=FSCosα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通过课堂的3个讨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如何突破“正功,负功”这一难点。
⑴设计表格,讨论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夹角α的不同取值,做功的正负问题,通过随堂练习加深正功,负功理解。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0,W<0 ,即力和物体位移间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从动力学观点看,力F是阻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常说成物体克服力F做功为F·S。
3.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求总功的方法。
设计多个力做功的习题,求各力做功问题,及总功的计算。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