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都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我国在80年代也提出了心理教育的问题,更把心理教育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提出,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学生中心论"强调,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
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二)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是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的又一个理论观点。"问题中心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知识,提高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学科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都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愿意"对号入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提供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给出明确的结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活动为中心"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活动中心论"认为,活动应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之中。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通过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通过注意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注意品质;通过记忆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记忆品质;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规范意识;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等等。学科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当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只要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学生就会健康、快速地成长。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赏识、赞赏、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秘诀。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正强化,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可以说"你真行""很好""非常精彩"等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强化;用动作、手势、眼神的赞许信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过程应当充满激励,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五)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
俗话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比心理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因素,结合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能够做到自知、自爱、自律;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能够在挫折面前不悲观、不气馁,表现出较强的挫折容忍力;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等方法,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掌握"认知改组""系统脱敏""心理放松""行为归因""自我暗示"等心理方法,能够克服自身轻微的心理障碍,确保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应用"黄金定律"和"白金法则",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等等。为了让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讲解以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各种方法进行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六)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容貌服饰等等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性格、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模仿的过程就是塑造的过程。任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即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模仿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塑造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可能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需要影响需要,兴趣影响兴趣,情绪感染情绪,态度转变态度,能力培养能力,性格影响性格,总之,"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上述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还需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才能不断地把心理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