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µ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
› 摩擦力评优课教案
› 摩擦力评优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