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化学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稿> 正文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说课、教案、反思

本站微信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碱的性质研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5章《初识酸和碱》中第2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中的一个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酸的性质研究》,学习了盐酸和硫酸这两种重要的酸,之后学生还要学习酸和碱的用途。
对酸和碱的学习,与第一学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有所不同,就是酸和碱的内容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涉及到化学中许多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不仅仅是这些物质本身的性质,更要从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演绎出碱的通性,指导我们对其他碱的性质的认识,所以目标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类物质的学习。
2、内容编排特点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处理上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难度的降低。酸和碱的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传统的难点,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目前的教材在内容上主要采用了分散的处理,比如使指示剂变色放在第一学习第3章学习,碱与盐的反应放到第6章学习,同时把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共同的内容提出来放在一起学习,避免了以往教学中的知识用途等的重复教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第二,对比的方式。教材上氢氧化钠的内容是与氢氧化钙放在一起,作为《碱的性质研究》这一节的内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是对比常见的四种碱的颜色和溶解性,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也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的。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并能归纳成碱的通性。
第三,对实验的重视。碱的物理性质是通过学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实现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也是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呈现。教材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内容上,通过实验对比引出问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然后用设计的装置加以说明,再引出能和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氧化物反应,并归纳出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和过程,是对学生研究方法上的培养。
第四,重视生活情景。对于氢氧化钠内容的出现,课本上是用一句话的形式引出碱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教材这样的处置方法是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置于生产生活的情景之中,从用途出发展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构,将氢氧化钠的知识独立为一课时,全面学习其俗名、用途、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氢氧化钠的俗名;
(2)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3)知道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初步感受用科学实验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愉悦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状况:氢氧化钠这一物质似乎与学生的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因为氢氧化钠主要作为一种工业原料而非生活用品。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的生产中离不开氢氧化钠,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资料给学生进行呈现,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加学习的兴趣。在学科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碱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碱和碱性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科学学科和化学第5章中还学习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对氢氧化钠这一物质并不陌生。
2、学生能力状况: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两种重要的酸,通过对比归纳了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这一学习的思维对之后的碱的学习是有重要的参考的。对碱的学习完全可以参考这种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本身没有明显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设计,用反应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来观察,学生在第一学期中已经接触了一个有关气压变化的实验,就是燃烧法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另外在酸碱中和反应中学生还接触了用指示剂的方法,这两种思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有一定的借鉴。但学生本身的实验设计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和铺设。
3、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二学期进入第2周,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上已经回到了正常的学习轨道,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氢氧化钠的知识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学习上有一定的新鲜感,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的状态,对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现象,有很强的研究兴趣。
三、说教法
本节课按照东方中学化学学科基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主题开展教学。先让学生课前旧知回顾和新知预学,梳理归纳已学习过的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解决基本的问题。通过预学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中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实验是重要的载体,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用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学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归纳整理、对比、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氢氧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着重介绍和生活有关的水发鱿鱼、肥皂的生产等过程中使用氢氧化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引出其俗名。
2、预学检测和旧知回顾:通过检测题,对学生预学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复习一些教学需要的知识储备。归纳氢氧化钠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性质。
3、学生实验: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通过观察氢氧化钠的外观,同时把氢氧化钠露置与空气中,观察氢氧化钠的潮解,把氢氧化钠溶于水,观察其放热现象。学生归纳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4、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通过石灰水与二氧化碳能反应引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由实验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没有明显现象设置疑问,产生反应现象的探究。可探究的问题主要有:依据原理的探究——是测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还是气压的变化;装置的选择——有多种设计方法,原理都是反应前后气压的变化。
5、迁移: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
   归纳:酸性氧化物概念。
6、小结和应用:由学生归纳在教学中涉及到的氢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培养一定的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应用巩固氢氧化钠知识的学习。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由于酸和碱的知识教材上采取了分散难点的处理,比如使指示剂变色放在第一学习第3章学习,碱与盐的反应放到第6章学习,同时把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共同的内容提出来放在一起学习,避免了以往教学中的知识用途等的重复教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对碱与酸性氧化物内容的学习,以及对已有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及在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中对碱的物理性质是通过学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实现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先通过实验对比引出问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然后用设计的装置加以说明,其中对能否用反应前后酸碱性的变化来检验要进行分析,实验中用多种装置加以说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引出能和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氧化物反应,并归纳出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中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注意挖掘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高思维层次,注意总结学习规律,从方法上指导学习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氢氧化钠并不十分熟悉,因为氢氧化钠主要作为一种工业原料,所以学习上有一定的新鲜感,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的状态,对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现象,有很强的研究兴趣。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两种重要的酸,通过对比归纳了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这一学习的思维对之后的碱的学习是有重要的参考的。对碱的学习完全可以参考这种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本身没有明显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设计,用反应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来观察,学生在第一学期中已经接触了一个有关气压变化的实验,就是燃烧法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另外在酸碱中和反应中学生还接触了用指示剂的方法,这两种思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有一定的借鉴。但学生本身的实验设计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和铺设。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氢氧化钠的俗名;
(2)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3)知道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初步感受用科学实验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愉悦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观看资料,通过具体的图片加深对氢氧化钠用途的认识,以及氢氧化钠腐蚀性的认识。
介绍制肥皂等过程中氢氧化钠的使用。
介绍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和俗名,强调使用注意事项。
拓展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预学检测和旧知回顾
称量氢氧化钠应该注意什么
皮肤上粘上氢氧化钠如何处理
中和反应
碱、碱性、碱性氧化物
 
已学过的有关氢氧化钠的反应有哪些?(预设:使指示剂变色、与酸中和、与硫酸铜等某些盐反应)
过渡至已有知识复习。
物理性质
小组实验:
(1)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2)取一片氢氧化钠放置于表面皿上,观察固体表面现象;
(3)向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加水振荡溶解,并触摸试管外壁。
交流,归纳氢氧化钠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一下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固体容易潮解,在保存上应注意放置在密闭容器中。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氧气、氢气等一些气体的干燥剂。
通过实验加深感性认识。
实验探究
回忆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观察现象,思考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应该如何证明确实发生了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溶液仍然是红色的原因。
学生实验:向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归纳这些实验共同的原理。
 
思考讨论,设计实验。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预设一: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解释原因。
预设二:反应前后气压的变化。
通过不吹自大的气球等实验加以证明。
归纳方法。
如何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不是溶于水。
类比学习
 
 
实验设疑,引发探究的兴趣。
迁移与归纳
思考
 
观察实验现象
 
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
比较硫酸钠和亚硫酸钠的区别
识记反应方程式
 
工业上用氢氧化钠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
读概念,划关键词。
对比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除了二氧化碳,碱还能和其它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吗?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
如何识记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方程式:
(1)迁移法:由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迁移
(2)化合价法:反应前后S的化合价保持不变,均为+4价
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与碱性氧化物做比较
水、一氧化碳等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是中考常考内容,介绍记忆方法加强记忆。
小结
整理氢氧化钠的用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展示。
氢氧化钠有哪些用途和性质。
 
培养自我归纳整理的能力。
应用
思考:
(1)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哪些气体
(2)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实验:滴加稀盐酸。
 
归纳氢氧化钠不能干燥的气体
 
如何检验表面皿上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对方法的检测和巩固。
板书设计:
氢氧化钠
一、用途
制化肥、精炼石油、制肥皂、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等
二、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热量
三、化学性质
1、使指示剂变色
2、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
3、与某些盐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4、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CO2+2NaOH→ Na2CO3+H2O
SO2+2NaOH→ Na2SO3+H2O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部分主要是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的反应,难点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确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教学的主线是氢氧化钠的性质,副线是通过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归纳了无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常见的证明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也是对学科本质的挖掘。
本节课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实验的设计环节是提出问题——设疑——提出实验方法——实验验证——再提出新的问题——再提出实验方法——再验证,整个过程一环扣着一环,思维不断发展和递进,设计比较严密。在教学过程包括试讲,课堂教学都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过程发展,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是以学定教的,是切合学生实际和认知的。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多,尤其是气压变化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操作能力要求高,所以教学前的反复实验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演示实验都比较成功,例如氢氧化钠溶液中加酚酞长时间不褪色、不吹自大的气球膨胀与烧瓶内壁紧贴、喷泉实验能充满整个锥形瓶,给学生比较震撼的感受。但学生向塑料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这个反复实验都没有问题的实验偏偏出了问题,很多小组的变化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部分学生在预学环节中挑战难题,设计了一些实验,通过教师的展示,充分鼓励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也起到了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对比实验还有待进一步体现,例如在检测生成物的环节,可以增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盐酸没有气泡的实验来对比,更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使用的瓶子也应该是一样的。检验生成物除了盐酸还有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可以在此设有伏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四种证明方法可以再提炼一下——归根到底是检验生成物,同时考虑排除干扰——这样方法教学也达到升华。
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但通过不断地设计和实践,通过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是可以不断完善的。

相关阅读推荐: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教学反思

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说课、教案、反思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