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党建工作

大学生党课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06 07:4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党课教案:
党性原则与大学生精神成人
——谈党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本主题主要特点:
1、紧跟时代主题特征,注重理论创新学习;
2、贴近高校党建实际,注重内容原创建设;
3、运用情理交融讲解,注重教学实际效果。
教学对象: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
教学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要点,引导在校大学生正视自身精神现状,正确理解党性原则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涵义,将自身对政治生命的追求与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结合起来,能够正确享受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从思想和行动上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形成作出自身的努力。
教学提示:
“精神成人”强调的成长,是指成长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成长为有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有德性的人。这与现阶段我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大学生“精神成人”娓娓道来。
教学方式:
PPT多媒体课堂授课、案例讨论、主题采访式课堂互动
教学时间:
一个主题讲座,按实际情况2—4课时
教案正文:
第一部分 序: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案例导入,精神追求是个人生命轨迹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案例一:徐本禹事迹——
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集来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去当地的大方县猫场镇支教,因为感动,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为进一步帮助山里的孩子,这位22岁的小伙子主动保留研究生学籍2年,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2004年,他被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徐本禹日记上的一段话,徐本禹用行动绘出了当代大学生感人心扉的风采。
案例二:三毛钱一里的故事——
“峨眉天下秀”。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每逢旅游旺季,山上游人很多。因为山高路险,非常难行,年老体弱者往往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地有些老乡,为生活计,背人上山,三毛钱一里。某大学新闻系黑板报上刊登了一副题为"三毛钱一里"的照片,在校园里引起了一番争论。照片上,一位新闻系的学生,悠然自得地骑在一位50多岁的老乡身上,老乡低着头,弓着背。看不见老乡的面容,只看见老乡布满皱纹的额头上,汗水晶莹,脚下是漫长的石子台阶。原来,这是当年暑假,该校新闻系几个学生去峨眉山旅游时,一位学生留下的游山照片。当时,有的同学看了心里就很难受,说这样太不人道,劝他下来。但是这位同学却认为:“老乡来此就是为了赚钱,骑他是为了养活他,对老乡来说,他赚到了钱,这一天没白过;对我来说,节省了体力,更有精神饱览美好景色,达到了我旅游的目的。所以,你们的所谓‘良心’是虚伪的。”
二、大学生精神现状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之精神和谐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和行为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德行来把关,担负着历史拉纤人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来自省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缺陷:
缺乏政治信念。对国家大事,民族前途毫不关心,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求加入党组织,但究其动机,实际上是想捞一点政治资本,为未来就业,为个人的发展作铺垫。有的厌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麻木不仁,更有个别的在校学生成了法轮功的痴迷者,走上了不归之路。
缺乏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缺乏最基本的礼貌、礼仪,不尊重长辈,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劳动人民;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谈情说爱相当普遍,勾肩搭臂,卿卿我我,毫无顾忌;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 ,且内容粗俗,格调低下,不堪入目,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些学生视谈恋爱为儿戏,寻求刺激,导致严重后果而觉得无所谓;有的一味追求高消费,上“三室一厅”,虚度年华;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自由、散漫 ,组织纪律性差,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班级和社会服务。
等等,等等(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结合社会热点调整)。
三、“精神成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德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党性修炼中的重要性。
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到“这种人不但有言论,而且有行动,他们是有罪的,‘言者无罪’对他们不适用”;从“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到“就算是死一半人,剩下的一半人还可以在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家园”;从“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到“八亿人口,不斗行吗?”……。圣心难测,一段段诡变无常的“治国语录”,难道不是对红色经典的“恶搞”?
回顾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各进步阶层的建国理想,是实现民主宪政,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新国家。如果循着这条道路前行,今日之中国早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和谐社会。不幸的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种“搞恶”层出不穷,小的不说,像“反右”、“大跃进”(包括饿死几千万人的大饥荒)、“文革”这样巨大的社会灾难,一次比一次凶猛,哪一次不是对建国理想的亵渎?欲捍卫“红色经典”而又刻意回避“红色经典”被颠覆的历史原因,则难免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文化大革命”斩断了中国的道德文化传统,“革命”的能量释放殆尽之后,信仰和偶像的权威也不复存在。在这种近乎思想真空、对历史缺乏认真反思的状态下,中国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执政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曾试图通过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的途径,对这种缺失加以规范和弥补,社会精英也曾认真探求健康的解决之道。虽然不时出现一些岐见甚至短期逆转,但应该承认,八十年代上上下下都曾力求“正搞”。
八十年代末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后,总设计师曾慨叹人心之难于收拾:“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此后,经济领域继续改革开放,但不讨论“姓社姓资”,政治体制改革则长期搁置。
意识形态的惯性积重难返,社会文化在闷葫芦中寻觅缝隙。自九十年代起,文化领域就出现了犬儒化的倾向,以王朔为代表的文学、影视作品,开创了“恶搞”意识之先河。随着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以民谣、笑话、“段子”等形式的“恶搞”开始广泛流行,日渐走向世俗化。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 中国历代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精神成人” ,甚至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经常将厚重的历史和火热的青春跟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联系在一起,当代大学生的党性修炼同样离不开德育教育。所以接下来,我将结合党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跟同学们谈谈党性原则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话题。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支教美术教学计划

下一篇文章:小学支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