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07-06 16:4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读书•反思•感悟
—— 读《二期课改与语文教学》札记
一、语文教改提出的大背景:
语文教改的策略以及二期课改的理念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的不断反思、剖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整合而成的。之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1. 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时间差异很大,20%学生充分,20%没有。
2.课堂教学的密度不够,没能体现快节奏、大容量。
3.教师的主导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老师走,总是在老师的框架中,进行活动。
3.教学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渠道不畅(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是个体的活动,不能体现互动性。
4.僵死的教条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方法陈旧,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也激不起学生“学”的兴趣。
课改的提出同时涉及到社会大背景: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推崇。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是学历文凭,而是“能力”文凭。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往往会无所适从,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一些“低分高能”的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恰恰能“得心应手”地发挥着作用。当然,其中的既“高分”又“高能”的学生是“莫愁无知己”的。“高能”比“高分”更重要。能力和学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向必须要变,不仅仅培养知识型的人,而是培养能力型的人。学校作为培养人才摇篮,它的教学首当其冲要进行改革,语文教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教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二期课改就是在此基础之上构筑起来的,旨在改变这种矛盾现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二期课改”的三个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明确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立足于服务者的角色。
2、关注学生的发展。
①即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层次的发展。
②按学生发展规律的发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特点,备教材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备学生)
③重视学生个性与差异。(教学不应一刀切,允许个性差异,提倡个性差异,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人,不是扼杀个性及有才能的人)
(二)、提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学力观
1. 基础性学力: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态度、能力、掌握结构化的知识。
2. 发展性学力:在态度上培养学生发展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念看社会、人生、个人、自然环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发展性的知识观。
3. 创造性学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敢于向权威说“不”。
(三)、强调知识的更新与整合
人的思想观念在变,行为习惯在变,科学技术在变。而我们的课本没变,我们的知识没变。新的东西在课本中无法学到,而旧的东西学生又无法去感受理解。尤其是计算机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知识的更新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
三、课改中的语文教学现状
比起其它学科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参与意识更强烈、更投入,我们要尽力发挥教师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研读教材教学上,是一种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心意情感的宣泄,表现于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它具有创造的特征;表现于确定目标、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它具有审美的价值;表现于言语、神情、举止,它具有愉悦的品味。回顾实行二期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
1、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一直关注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二期课改”后,教师更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努力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新境界。但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教师还是主宰者,学生对老师也存在着敬畏,师与生之间隔着一层纱。
2、教师的教学策略往往缺少层次性
语文课堂常被部分学生主宰,教师会较关注能力强的学生,但对另一部分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几乎无计可施,他们也因此得不到发展。教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思考都可能有针对性,但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异。
3、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虽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在不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变化更快,从他们的成长需求及个性特征来看,教师的教学手段始终跟不上步伐,形式不够丰富。学生总是需要一些鲜活的形式和内容来激发他们的情趣。
4、教学缺少系统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知识的积累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诸如单元测验、月考、其中、期末考试等各种形形色色考核的束缚,以及社会、学校、家庭对成绩的相对看重,教师又必须进行一定的复习,这就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使得学生的正常学习时常被中断并且忙于应付考试。
5、对知识积累和转化重视不够
“二期课改”后,教师注重了学生整体的感悟、往往忽略了对生字词的掌握。致使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错别字较多,甚至是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大多注重积累摘抄,但少有记忆,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往往是为摘抄而摘抄,没能将积累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对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不够。
教师在“听”和“写”方面花了大力气,配套了专门系统的训练。诸如:每周的随笔,课堂作文,新授之后的感悟、评价。但忽略了学生“读”“说”的训练,致使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写作时常常语句不够流畅或语句平淡乏味。
7、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没能更充分的挖掘。
由于受到大趋势的影响,特别是要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往往情不自禁地向应考方面倾斜,致使教师失去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自己个性化的特征。没有个性的东西,教师势必就缺少一种热情。
四、教学的困惑及思考
“二期课改”的观念了然于胸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积极实践了,总体来讲,语文教学也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例如:课堂气氛热闹了,你说一句,我说一句,碰到问题,你来讨论,我来讨论,独立思考的习惯少了,隐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字词不会写了,作文中出现一大批的错别字。课本所记的笔记内容批注少了,甚至一篇新课教授下来,书上只是寥寥几笔,学生回去无法记忆再现,无法去复习、巩固、思考,“呜乎哀哉”!我们常常美其名曰“感悟”,殊不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中,每一个问题也都必须去理解感受之后才能有所收获、领悟的。而抛开一些细小问题的感悟,只可能是“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壮阔,可学生无法攀越。因为,他们毕竟是初中学生认知的能力,语文的功底有限。有限的能力作无限大的题目怎能有收获?“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平地上的扎实的基础,哪有高楼的耸立?同样,没有平时字词句的积累,一些小词句的领会、把握,哪能对全篇课文地把握理解,没有“小领会”哪有“大感悟”。
“二期课改”这是大趋势,考试也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谁能联系得好,就能取得教学的高质量。以我之浅见,既要“不拘小节”,又要“拘小节”。既要整体上的把握,又要对细小问题作探究。通常对于2课时课文,一节课作整体的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另一节课具体分析一些实质性的难题,包括字词句的理解、把握、归纳,以训练感悟及课后练习题为抓手,夯实基础。对于文言文首先一节课用于字词句全文大意的把握,另一节课主要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人物形象、构思特色、中心主旨。对于1课时课文,力求1课时内既有整体把握的讨论交流,又要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行,一般在课后作一些补充,通过作业这一途径,使学生能得到锻炼。经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客观上感觉效果不错,怎样进一步地去完善,是我以后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