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科学五年级科学

春节吃饺子的来历科学小论文

发布者微信

    

春节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奉献出来的特殊的药物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相传女娲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于是女娲就在黄土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栓住。将线的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就把黄土人的耳朵固定住了。老百姓为纪念女娲的成绩,就把面捏成人耳的形状,里面包上馅(线),用嘴咬着吃,这就是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而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之一,原因是:1.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2.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吉祥的东西包在里面,寄托新年的祈望。
包饺子时,人们把:糖、花生、枣等包在里面。有糖来年会甜美;有花生会健康;有枣会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的种类有很多,即使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有的人会和粉丝、肉汤中煮;有的人会和面条一起吃。
饺子给人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已成为中华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