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布者微信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 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变化,对教师的角色问题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新课标的贯
彻者和推行者任重道远,必须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标的
要求,才能不至于使新课标流于形式.
[关键词]新课标  角色转变   教学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在思想教育上进一步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把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时代素养。在新的要求之下,我们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究竟怎样在新课标下开展课堂教学呢?在转变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在诸对转变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因为教师是课标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只有教师角色转变了,新课标才可能不流于形式,一纸空文;反之,所谓的课程改革也会成为简单的换教材而已。
一、教学的引导者。
新课标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授业育人的导师转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在思想上,品质上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导向。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多的教师只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关心学生思想上的想法,也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管教不管导”现象大量存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上、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掌握资源获取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完鸦片战争这一部分之后,我把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后收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资料,第二次上课来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讨论课上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传统的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灾难,是中国半殖民化的开端,这个观点是书本上现成的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赞同,但是有一个学习小组得出了一个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当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讲的有理有据。我对他们这种新观点给予了肯定,进一步引导他们,“对待任何历史事件要坚持两分法的观点,一分为二,不要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鸦片战争尽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主要方面,但是它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打破了封建社会这个真空瓶,有利于新事物的进入,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中国开始迈入近代化。”通过这个讨论,学生学会了辨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对以后学习和做人处世都大有裨益。
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新课标下,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学生平等的相互学习,而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也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思想自由,他们也更有兴趣参加到学习和探究中来。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了一个留美教育学博士的讲座,他谈到美国的学校没有高于地面一尺的讲台,没有一排排整齐的座位,学生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甚至教室的角落还摆满了学生喜欢吃的零食,老师坐在学生中间,一起有说有笑,共同探讨交流等等,当讲完后,我不禁惊叹“这样的课堂不全乱套,如何开展教学”。现在想来,他们这种做法,正是倡导自由,平等的理念,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思想的驰骋。
例如在合作学习:“姓氏的起源和分布”中,我把一个班学生按姓氏分成若干组,然后各小组课后查找资料,最后开一个姓氏的研讨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这次活动中,我把自己分到和我同姓的学生一组,和他们共同找资料,然后共同起草发言稿,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都很高,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说实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其实老师并不是权威,他在很多方面也是一个无知者,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长自己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和课程是是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设置之外,教师的任务知识教学,按照参考资料、考试要求去教;课程游离与教材之外 ,教学的内容也是专家和教育部门编写的,教师仅仅是一个搬运工。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新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校本课程中,教师现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校本课程更加实用化、本土化。
例如在讲到近代民主革命的时候,我就根据我们的江门的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们写一个江门近代著名人物简介,但是我没有提到具体提到哪些人,他们能自己获取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交上来的答案令我非常满意。例如近代梁启超、陈少白、陈铁军、周文雍夫妇等等。这样开发一些新的课题,使学生知识面更宽,更丰富。这个学期我还打算进行一个课题的开发,《江门开埠以来商业的变迁》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江门在《烟台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四、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标下,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换。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不能再搞粗放型教学,要向教学研究要效率,同时教学研究也是教师提高自我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教师针对教学的具体情问题,运用教学基本原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和科研相长。新课标强调参与性、探究性,如果教师都不主动那么学生又如何带动起来,行动起来呢?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样才可能真正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这对学生的独立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新的形式下,我们教师如果不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又如何带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我们的研究,不要仅停留在历史问题的层面,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等等,使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五、教学的反思者。
新课标下,教师要是一个善于反思者,不断发现新问题,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思想,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观点,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经验、信息、知识以及自身优势劣势的分析。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评论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他们相互沟通的桥梁。只有经常反思,才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应该改进,这样教师就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所以有人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捷径”,还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无长进呢?这和他不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有很大关系。
新课标,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事物,都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和学生在共同学习,教学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改进和扬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不断进步成熟。我们的历史课上,一个教案总是要讲好几遍,有的教师说“讲的枯燥死了,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其实这就是不反思的结果,你能肯定讲过几遍之后,一定讲的好吗?学生一定满意吗?一个善于反思者,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教案,但是他每次讲出来的都不一样,因为他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改进之。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标下,教师应该自我调整,作好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情况、新的要求,这样新课标才能真正贯彻和推行。
注: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