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2 本教学设计围绕以下9个问题展开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有何必要性? 第三: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四: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第五: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第六: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政策内容有什么? 第七: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八:如何辩证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第九: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俄罗斯经济的经济改革有何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俄国十月的胜利传入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份子开始广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关注苏俄的发展模式。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底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俄国的两年,见证了社会主义苏俄经济正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力求以一个具有共产党身份的第三者角色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人民生活真实水平和社会的真实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第一目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学习。 引出瞿秋白在1920年底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并抽取其中两个片段作为学习材料展开课堂分析。并设计四个情境问题(问题1:材料一中,老工程师三番四次唾骂布尔什维克,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布尔什维克该骂吗?;问题2:请根据材料一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问题3:材料一中,“集权制”的实质是什么?;问题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并结合列宁自身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其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究竟应该如何搞经济建设?——1921苏俄、列宁思考的主题。(第二子目录“新经济政策”的学习)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来极大的经济、政治危机后,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探讨。 引出一段来自列宁的工作报告为学习材料,设计4个情境问题: 其中问题1:新经济政策如何从实际上改善俄国的小农经济?问题2:“不惜多给资本家一些利润”在新经济政策中如何体现?主要让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问题3:新经济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要学生再度明确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原因; 问题4:从材料3中,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当时,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你任何看待这个问题?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偏离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图片、经济(工农业)法制数据体现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成功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列举瞿秋白在1922年在莫斯科大街上的所见所闻加以佐证。 第四部分:第三子目录“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学习。 第一,用图片简要介绍列宁的逝世以及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经过。 第二,用一则数据史实材料,让学生理解苏联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用斯大林对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分析讲话为学习材料。设计情境问题1:根据材料4以及课文,请分析农、轻、重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你认为合理吗?让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的政策内容,以及在此模式下形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情境问题2:根据我国小农经济生产经验,俄国的小农经济能满足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吗?如何调整?让学生理解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并要求学生通过材料、课文总结归纳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第五环节:现实对话。 通过设置《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数据表格、一则苏联民间笑话。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环节:以史为鉴。 以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作为历史的明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为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导航,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民族发展观。 第七环节:以苏俄(苏联)政府在社会主义探索上的历程为线索,用表格的形式,简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