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化学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稿> 正文

物质的构成说课

本站微信

《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也是学生将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初步联系起来的纽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自主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必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以达到建构新知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明确分子很小。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举例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突破难点。
(2)、实验探究:采用实验探究法,始终以实验为导向,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观察→思考→结论。
(3)、情境激学: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组长、记录员、新闻发言人、噪音控制师);
学生分组实验器村:方糖1块、碾砵1个、烧杯1只、量筒3只、水、黄豆、芝麻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红墨水3、大烧杯2只、针筒3只、滴定管1、CAI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如何把一块方糖均匀地分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
板书:方糖→糖块→糖粉→糖微粒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小组活动:如何把一块方糖均匀地分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方糖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建立分子的概念及分子很这小这一基本特征
 
介绍: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等;
提问:你觉得分子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很小
介绍:一滴水中大约有1×1021个;
读图:P124页,图4-3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拍摄到的放大几百万倍的分子。
 
 
 
 
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提问:你相信15+15<30吗?
演示:15毫升水和15毫升酒精混合实验;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学生活动:黄豆与沙子混合实验
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空隙;
学生实验:压缩空气与水
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的空隙大于液体分子;
学生游戏:不同距离大小的学生的组合
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的空隙大于液体分子大于固体分子。
通过学生实验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通过学生小游戏等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层层挖掘,进行推理,突破难点;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不同类型的实验及组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提问:气体分子间与液体分子间的空隙谁大?
提问: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谁大?
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实验:喷香水
得出结论:气体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
让闻到香味的学生依次举手;
学生举例说明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教师演示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并初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的宗旨。
演示:冷水和热水中红墨水的扩散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举例:墙角堆煤
提出结论:固体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
小结: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介绍: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信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讨论交流
1.炒菜时,我们没看到任何物质进入到我们鼻孔,我们却能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说明了该物质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热菜总是香味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而且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这是由于分子很小,而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应用,
巩固收获
作业:
1、完成相关作业本的习题。
2、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通过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撰写与分子相关的小论文,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其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4.1 物质构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的空隙大于液体分子大于固体分子;
3、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六、本课总结:
在对课标、教材、学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达到目标的关键是:
1、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变化,不断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并能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3、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做。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
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演绎能力,使能力目标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落实,并且相信学生会将这节课的探究方法延伸到课堂以外,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相关阅读推荐:

物质的构成说课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