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数学说课稿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正文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Tags:
字号:T|T
本站微信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 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 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 建立“形”的概念。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 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 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 “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 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 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 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激情引趣,设疑自探;合作交流,解疑合探;寻找规律,质疑再探;综合练习,运用拓展;总结回顾,畅谈收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设疑自探
出 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哪个体积大,有的学生会说第一个,有的会说第二个,还有的学生会在二者之间徘徊,争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边说边板书)并引领学生循题而问,教师适时梳理出两个关键问题即:1、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于一引一问之中不仅培养了质疑精神,明确了课堂探究的重点,把握了知识探索的关键。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的火种。适时出示自探提示:
自探提示:
1、摆一摆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2、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
3、算一算 算一算每个长方体的体积。
4、想一想 长方体的体积都与什么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并让学生在摆、数、填、思的过程中完成下面表格:

 
/厘米
/厘米
/厘米
小正方体数量/个
体积/立方厘米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然后逐步脱离直观操作,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通过学生的汇报不难得出

 
/厘米
/厘米
/厘米
小正方体数量/个
体积/立方厘米
第一个长方体
12
1
1
12
12
第二个长方体
2
6
1
12
12
第三个长方体
3
4
1
12
12
第四个长方体
2
2
3
12
12

引导学生从数字间的联系中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从数字的意义中抽象出体积公式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为V=abh。充分依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即: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征转化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3写在a的右上角,让学生明确a3表示3个a相乘。
整个过程中既注重方法的指导,更尊循三疑三探倡导的注重以学困生为主,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
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要求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棱长。在此基础上,采用图、文结合法,运用划线提示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共同公式。
(二)合作交流,解疑合探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不难发现,可能先求出图形的底面积,再用底面积乘高进而求出体积。用课件表示出底面积,并出示底面积的含义,即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在与原有公式的对比中得出新的公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古语道: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行到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已基本结束,可对于那些爱思考,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还会有很多问题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
(三)寻找规律,质疑再探
在 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今天我们学的是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那如何求它们的容积呢?对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从体积与容积的不同点去交流,讨论。首先从测量方法上来看,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测量,而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测量。其次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个容器,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 时,容积近似于体积,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计时,容积等于体积。从以上两点可以知道,容积的求法与体积是一样的。只不过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来测量。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计时,容器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在生活中有些物体它不是规则的,应该如何来求它们的体积呢?因为这是我们本单元中的一节活动课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要充分发辉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间讨论,探究,教师不作具体指导。
这是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是否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细心地去观察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综合练习,拓展运用
巩固教学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练习。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首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求体积。巩固公式,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填表。目的是让学生能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熟练运用。
3.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道题。第一道是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方体土坑,求挖出土的体积?一道是挖一个长方体菜窖,求深度?这两道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自主编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总结回顾,畅谈收获
在总结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其次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总结。
所有的付出只为梦想成真的希骥,所有的努力只为化茧成蝶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V=S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高
V=a·a·a
V=a3

相关阅读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聋校数学第十二册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