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我说课的课题是学会合理消费,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下面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一) 对应的课标内容: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 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以人教版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的内容为依托的,是本人用“从书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理念,对初一《思想政治》课第四课第一节进行重新整合,内容包括了挫折的含义、挫折的普遍性、挫折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就是围绕着“挫折”这一主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优化组合理论、初中生心理学的人格建构理论为依据而设计。
教学理念:
从书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所谓的“从书本中来”,就是把书本中的知识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哲学方法,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进行整合,把书本中的知识体系提炼出来,让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更具有实效性。“到学生中去”就是在信息反馈机制下(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把经过整合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状况以及能力状况,回到教学当中去。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在课堂中的充分运用。
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 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 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努力从挫折中学习和探索智慧;
(3)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2 )造成挫折的基本因素
2、教学难点:互动式多媒体教学的自主学习与控制
教学重、难点解决办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较鉴别法、讨论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等,通过直观的案例,创设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自主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二、说学生
① 针对过分关爱造成学生的人格偏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针对学生对挫折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在学生当中,对挫折有两种偏差。一种认为,挫折是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难,中学生的人生是平凡的,谈不上挫折;另一种认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谁要是遇上了,那是倒霉而无奈的事情。针对这两种想法,需要对挫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通过相关的资料介绍和学生的活动引导他们明白,挫折是人生难免的,它与人生相伴相随;面对挫折,积极的态度是战胜它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选择了恰当的教学策略。
1、运用互动式多媒本教学模式,从创设以情、以趣、以理、以事入题,通过学生的协作、会话,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构。
2、多种教学方法协同作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
3、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为四步: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感悟真知------情感升华
第一步: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2、聊一聊:同学们,在节日或是其他特别的日子里祝福他人的时候,你们会说什么呀?引出人生难免有挫折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挫折,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步:问题探究
(一)、挫折的含义(板书)
活动一:人物猜猜看
过程:1、展示邓亚萍图片材料。(图片3、4)
2、出示问题 小组探究、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3、小结:挫折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材料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得出挫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归纳、观察能力。
(二)、挫折与人生相伴(板书)
活动二:
过程:1、展示贝多芬图片材料及问题。
2、教师提问、小组活动:
讨论:是不是只有平凡的人才会遇到挫折呢?在人的一生中,能不能不经历挫折就取得成功,做什么事都非常顺利呢?(并举例说明。得出结论。)
说一说:请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或你最近遇到的一次挫折。
3、问卷调查
4、看图说故事。
5、小结: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只是挫折的大小、轻重因人而异罢了。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挫折与人生相伴。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想通过别人和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他人的人生经验,明白人生的道理,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与人生相伴。
活动三:造成挫折的因素
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思考问题(展示问题)
2、展示图片、教师提示(如学生讲述:1998年抗洪抢险影片片段以及2002年北京地区沙尘暴的危害情况,四川汶川大地震并进行讲解。提问:这些挫折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学生回答:自然因素。)
3、展示图片(学生讲故事: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陈果因“法轮功”而自焚,永远地离开了家人和朋友;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郁郁不得志,以及屈原、司马迁,他们所遇到的挫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答:社会原因。)
4、展示图片,教师分析家庭和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学生举例)
5、教师小结:造成挫折的因素
非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社会因素
人为因素:家庭、学校、个人的因素(图片21)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让学生感受到造成挫折的因素,并让学生举例,培养学生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环保、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小考查:你的挫折哪些是由于自己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
小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
2、学生讨论问题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自由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挫折?采取什么态度?
(三)不同的态度 不同的结果(板书)
活动四:
过程: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3页“两个登山者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两个登山者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
3、学生汇报结果。师点评:面对挫折,有三种不同态度:胆怯者遇难而退,结果一事无成;自负者拼搏一阵,半途而废或成效甚微;唯坚强者,愈挫愈奋,坚持到底,收获丰厚。
4、学生小结: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活动:词语比赛:
要求:用各种词语表现上述三种人的态度。各小组同学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的词语精确、数量多。
第三步:感悟真知
1、学生活动: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受挫经历,回想一下当时的选择,引导学生从自己亲身体验来印证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2、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典型:让学生讨论班级或校园中坚强面对挫折的同学或老师,评选“感动校园”人物。并说说自己怎样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老师也向同学介绍一位“感动校园”同学的故事,见图片)
第四步:情感升华
【课堂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播放“张海迪”事迹短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张海迪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图片)
(3)名人名言
这个环节可以说既是总结本节内容,也是感悟升华阶段,因此,这个环节为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为自己设计一条座右铭,可以自由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质疑释疑】最后几分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老师当堂回答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精神。
【布置实践作业】
六、说板书
(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的展示,希望能让同学们更准确的把握这堂课的重难点,达到提纲的作用。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在这堂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摸索,属于个人的肤浅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