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正文

夜莺之歌评课稿

Tags: 夜莺之歌
字号:T|T
本站微信

 聆听和观摩了张老师的讲座和她执教的《夜莺之歌》。听后,感想颇多,收获甚大。我为她们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独具匠心的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优秀的高段语文教师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综合素养。

授课过程

一、《夜莺之歌》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原是人教版老教材六年级的课文,现编入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策第四单元第一课,更名为《夜莺的歌声》。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当时,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男孩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学鸟鸣的方法,为游击队传递消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充分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

张华毓老师讲的是第二课时。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

1、 理清思路,长文短教。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共37个自然段,故事性比较强。一上课,张老师巧妙设置情境,配乐激情导入:“那是一场……的战争……”引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紧跟着读:“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其实这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以“听,夜莺的歌声……”巧妙过渡,引出问题:迅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几次出现“夜莺之歌”,并用笔标画出来。接下来,指名学生说五次出现“夜莺之歌”的句子,以及所在的自然段。学生有找不完全或者不准确的,张老师就巧妙引导直至五次句子找得准确为止。这样,一篇长长的课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理清了脉络,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很好地达到了长文短教的效果。

2、 剖析人物形象。

抓住五次描写“夜莺之歌”的句子,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理解感悟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尽职尽责。

第一次以德国军官和小夜莺的对话及德国军官的神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第二次抓住小夜莺的动作,体会小夜莺的天真可爱,机智勇敢。

第三第四次在一起讲,主要朗读游击队员的对话,体会侧面烘托小夜莺的尽职尽责。

第五次出现“夜莺之歌”句子是,战斗结束了,战斗胜利了。略讲。

听后札记:

听过张老师的课,我在静思回顾: 做为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锤炼的几种能力

一、高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到地处理教材的能力。

选入课本的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少则2页,多则4-5页;不少入选的还是外国题材的文章。那么,如何让学生们在短短几课时里,吸取到一篇文章的精华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地研究教材,用他们的慧眼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独到的处理教材。张华毓老师在教学《夜莺之歌》时,抓住五次夜莺之歌响起,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品读环节把五次夜莺之歌设计成五个板块,不仅重点突出,而且环环相扣。

二、高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指导意识和能力。

在写作指导中,越到高段我们感慨越深: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阅读了那么多优秀的文章,积累了那么多优美的语句,但大多数学生就是写不出高质量的习作呢?例在剖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张老师已经在无形中渗透作家写法的指导。比如说,张老师过渡或提问时说:“作家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家说得多精彩呀”等暗隐着写作的指导。而在最后一环节,张老师大屏幕显示五次出现“夜莺之歌”的句子,并分别在句子后面附带小标题:歌声入林,歌声诱敌,歌声联络,歌声歼敌,歌声又起,并以问题“为什么作家把夜莺的歌声穿插故事中?明明没有这些句子,我们照样能读懂故事呀。”引导学生从写法上理解掌握“夜莺之歌”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最后以你想说“这是一首______的歌”填空的形式,升华主题,以一首优美的小诗“啊,夜莺的歌声,你是我的希望”结束本节课。我们一直督促学生抓阅读,重积累,希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借助教材,搭建课内外阅读和习作之间的桥梁。

三、高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朗读指导能力。

或许说,高段的语文教师她更像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课堂上,总是不断地在把她精辟独到的见解传达给每一位学生,用她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带入或紧张或愉悦或热闹或寂静的情境中。张华毓老师在教第三次夜莺歌声响起时,有一段指导游击队员说的话,甚是精彩。

  张老师在大屏上出示了游击队员说的话:

  “你们听见了吗?”

  “夜莺!”

  “你没听错吗?”

  “现在你们听见没有?”

  “一、二、三、四……”

  “三十二个鬼子……”

  “两挺机关枪。”

  “对付得了!”

  “对付得了。”

  “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张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目的是让熟悉对话内容,初步感知当时特定的情景。接着随机指一男生朗读。男孩子十分神气地站起来,开始大声朗读:“你们听见了吗?”“夜莺!”“你没听错吗?”“现在你们听见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的教育强调孩子读书时声音要响亮,而往往忽视文字所传达的意境。)刚读几句,张老师赶紧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肩膀,压着声音,神情紧张地说:“对不起,我再也不能让你读下去了,因为……(故意拖长音)”全班同学似乎有所感悟,有人马上举手,说:“老师,这样再读下去游击队员要被德国兵发现的!”“是的,当时情况怎么样?”张老师继续压着声音,试图把学生带进那个紧张的氛围中。学生感悟也很准确,“当时情况十分紧张危急。”“那该怎么读呢?”张老师再请那个男孩子读。经老师和同学们这么一说,男孩子朗读时明显降低了声音。至此,张老师的朗读指导第一步目标达成,学生感悟到了当时游击队躲在树丛中,正准备和走进埋伏圈的德军进行战斗,情况相当紧急。继续第二步的朗读指导。张老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示范,结合学生对她与刚才那位男生的朗读评议,告诉大家:“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还可以像刚才那样再现当时情景,恰当地变换一下语调、语音、语速、语感,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再现情境朗读的方法。”第三步朗读指导。请学生自由练习,让学生再读,师生共同评议。从课堂呈现的朗读中我们明显感到,这拨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

 张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有效地朗读指导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效仿。在整个朗读指导过程中,她做到了四点:及时指导、旁敲侧击、有机诱导、尊重学生。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留痕迹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令人啧啧称赞!

四、高年级教师在课堂上应学会正确处理声音文本。

如每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要学生重复问题。这主要提及了怎样倾听,如何表述的问题,简洁而有深度。语言的规范表达在这堂课中被当成一个语文问题一个教育问题提了出来。

具体说来,提出的问题要规范、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回答,能让学生的答案放得开又能收得回。然后是侯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叫答,提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更愿意叫那些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实际上,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更需要发言。理答,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与专业素养。包括相机点拨、归纳总结、明确评价。

如张老师在开始就要学生浏览课文,标注出五次夜莺之歌的地方,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答案真的比较糟糕。张老师否定了他,并告诉他应抓主干,这个孩子继续回答,情况依然不好。这个时候,我想,老师应该是要请其他同学说了吧。但是没有,张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从容地告诉学生们,应重新仔细阅读文本,这些孩子又重新阅读课文,终于逐步找全了答案。这个过程因为出现在课堂的开始,因为偌大的台子上就一个从容的老师和一个窘迫的孩子在说话,因为弥漫着一种令人着急的尴尬与沉默,让我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记忆肯定是深刻的,每一个听课的老师也应该如此。我们看多了老师们看上去比较幽默比较美丽的评价,便错以为那是教育机智,这样一个漫长的提问与理答的过程更让我懂得,敢于暴露问题并懂得纠正问题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智慧。

五、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有巧妙应付课堂上遭遇预设之外的尴尬的能力。

张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家常课。课堂上也出现了像我们平时遇到的学生可气又可笑的回答,也有表达不准确的,没读好句子的现象。然而张老师却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游刃有余,对学生表现了极端的爱和亲和力,表现出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在最后总结写法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说“夜莺之歌”是文章的“线索”,要学生说出“线索”一词,有学生说“中心” “题眼”“主旨”“主题”“主要内容”等,而张老师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地巧妙暗示,“‘夜莺之歌’仿佛是一条线,把故事情节,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连起来,让人物显得更生动,更形象,我们把这根线叫做——”最终学生说出了“线索”。一节课这应该尴尬不止一次,而张老师坦然视之,幽默对之,应对自如,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彰显着张老师课堂的教育智慧。

也许我们没有名师深厚的文学底蕴,没有名家浓郁的文化素养,但我们可以做我们“力所能及”“脑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真正做到不备好课不上课,自身不正不正人,我们可以多读书,多于名师对话,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多提供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阅读空间……我们超越不了教材,我们可以深究教材,吃透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我们超越不了课堂,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巧妙地驾驭课堂;我们超越不了窦桂梅,我们可以超越自己吧!

相关阅读推荐:

夜莺之歌评课稿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夜莺之歌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