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思品说课稿二年级品德说课稿> 正文

这不是我的说课稿

Tags: 这不是我的
字号:T|T
本站微信

《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这不是我的》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5课课文。本课根据本学科本年级段知识内容主题之一的——“说的与做的”要求,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能懂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荣誉要靠真实的努力和成绩来取得,并且能学会一些具体的拾到东西设法归还失主的方法。根据学认知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划分成两部分,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那么究竟包含哪些东西呢?”,第二课时主要教会学生一些正确的可行的拾到东西设法归还失主的方法。其中第一课时为课堂实录,具体设计意图如下:
我有意将课堂课设计成为一个“故事会”的形式,积极引导着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方式下学本领。长期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孩子对于“故事”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性,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热衷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班的这群孩子也是如此,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的开始,有意创设了“摘果子,讲故事”的情景,当《一分钱》的音乐响起时,第一个故事便被揭开啦!孩子们看着音乐动画,人人都被吸引住,看清看懂了音乐故事的内容。但歌中所唱到的“一分钱”离孩子们的生活又太远了,从课堂的反馈中他们确实对此很陌生,于是老师适时补充并质疑:“歌中唱到的“一分钱”是我国流通货币中最小的单位货币,100个“一分钱”才值“一元钱”。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像歌中唱到的那样上交吗?”课堂举手表决统计中,学生百分之百赞同上缴,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居然大家的选择会是如此统一;当然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我班的这群孩子虽然年纪小小,但其中已经有很多人做过拾金不昧的好事,得到过公开的表扬,在班级中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风貌,因此他们的选择不足为怪,这一点从表决之后追问缘由时能够证实。以此为基础,引导着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是你掉了这些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在孩子们的谈话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失主的急切和不便,更进一步确定了上交的决心。此时,将摘下的第一个“果子”真正含义揭示出来——捡到的“钱”我应该上交,因为掉了“钱”的人一定会因此而烦恼,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因为“这钱不是我的”,我不能拿。课题在此处被引出,同时也解决了第一个课时目标,总共耗时5分钟。
有了第一个故事的铺垫,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面,故事的形式必须要变一变。于是在活动二的板块中,有意设计了四个情节不同的小故事,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以讲故事、演故事、析故事为形式,鼓励人人都参与到故事中去,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此项活动被分成两个版块:第一版块为分组活动,小组成员先根据“故事单”中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成两队,读“故事单”中第一个版本故事,第一队成员分角色演故事,全组辨析故事人物行为,将认知转化为第二个版本故事,第二队成员演绎出来,小组成员人人都有实践、辨析的机会,在活动中获收获;第二版块为反馈交流,孩子们演绎着取材于他们生活的情景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围绕着“物品”展开,其余全都与“荣誉”有关。对于“荣誉”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我分别安排了“个人荣誉”、“集体荣誉”两个主题三个故事,形成共鸣。虽然课堂演绎中孩子们的表演还显稚嫩,但在真诚的表演中,生生间不同的情绪体验、价值观相互冲撞、内省、内化,在这样的辨析中,孩子们逐一明白了——和“钱”一样,这样“物品”不是我的就不能拿,“荣誉”更是如此,在板书中尤其突出这个“更”字,继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连着五个故事之后,请学生静心观看老师的现场表演引出最后的故事,引导了学生对“成绩不是我的不能要”的关注,而这点,正是孩子们平时比较欠缺的,在练习中存在相互“偷看”的行为,演出之后,再次创设情景——现场来一次“无记名小调查”,调查结果有两人选择了“偷看”,这两人很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想法,但其他没有做这个选择的学生,也并不一定在行为上能做到“不偷看”,此时我选择不做任何评论,而直接请学生倾听录音故事《晏殊换题》,故事之后,孩子们在与自己同伴的交流中,谈到了故事主人公晏殊身上可贵的品质,对于自己刚才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在随后的集体反馈中,有些孩子更肯定了“决不偷看”的决心,看来《晏殊换题》这个传统美德故事在这里起到了“无师自通”的教育作用,也因此解决了“成绩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另一个教学重点、难点。
 

相关阅读推荐:

这不是我的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