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幼儿说课稿> 正文

幼儿午餐生活活动说课稿

Tags:
字号:T|T
本站微信

 午餐生活活动说课稿

一、午餐生活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午餐是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拥有良好的就餐习惯及较好的就餐情绪,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幼儿园教师基本工作教程》中也提到激发幼儿的食欲,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氛围下进餐,这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幼儿进餐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情绪,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认知食物、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我现在所教的是大班幼儿,就我班幼儿的午餐情况就存在不少问题,盛饭菜的速度过慢,自主性还不够高,所以针对我班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让他们爱吃、想吃、会吃、文明地吃、科学地吃、愉快地吃,成了我们当前教育必须要探讨研究的话题。

二、午餐生活活动目标达成度

我的目标是:

1.能自主有序地盥洗,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擦手,不玩水。

2.幼儿自行盛饭拿菜,专心进餐,不挑食、偏食,尽量不掉饭粒,保持桌面干净。

3.餐后主动处理桌面及地板上的饭粒,自觉漱口,正确使用毛巾擦小嘴、小手。

4.幼儿自觉吃饱,打第二碗饭时应自觉排队,饭后轻放餐具,并进行安静地活动。

这次采取的自主形用餐方式刚开始实行,所以大多幼儿用餐的时间增长了许多。目标一基本上能达到。目标二的达成度并不算高,幼儿自主盛饭的时间花得过多,也导致了时间的隐性浪费。目标三的完成度还算可以,大多幼儿都能自觉地把饭粒捡干净,小毛巾的使用也不需要老师的提醒,都能自主进行。目标四的达成度不是很高,打第二碗饭自觉排队都能做到,但摆放餐具时,有个别幼儿急于活动会随手把餐具扔入桶中,餐后活动个别幼儿会过于兴奋,需要老师的提醒才能遵守活动纪律。从整体来看,我班幼儿过半幼儿是能达到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但还存在小部分幼儿的自主性不够强,需要老师的提醒或帮助才能达到目标。

三、午餐生活活动实施情况(幼儿活动、策略运用情况)

在幼儿园的午餐时间里,我总发现许多孩子喜欢在进餐时与同伴交谈。虽然进餐时要保持安静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但看着他们快乐交谈的情景我真的不忍心去打断。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边说话边吃饭,整个用餐环境会显得乱哄哄,没有秩序感,或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年龄小,边吃边说会影响身体健康,再说安静就餐也是幼儿园惯有的一项常规,因此就不允许幼儿在进餐时说话。

但我认为,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幼教教育工作者应该敢于对原有常规进行反思,切不可单纯为了追求整齐划一的外显秩序和强调片面的健康,就不许孩子们在午餐时说话、交谈,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整体发展,应该以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项常规的合理性。更何况现代“健康”的含义也早已不仅仅只是传统上所指的生理健康,它还包括心理健康,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允许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讲话的前提是,要把饭菜咽下去之后再讲,以免发生喷饭或呛着、噎着的情况。

曾记得有位幼教专家赴美考察后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为什么美国的孩子在进餐时都兴高采烈,情绪饱满,整个气氛轻松、愉快,而我们国内的孩子在吃饭时却有不少是愁眉苦脸,看上去像份苦差事呢?

我认为是美国幼儿园中轻松愉快的进餐气氛促使孩子们食欲大增。

或许有的老师会对此疑惑不解,所谓“当局者迷”。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再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进餐情景吧:午餐时,孩子们一边低着头不停的往嘴里塞饭菜,一边不时抬头看看啊他们周围不停巡回督促的老师……而老师为了让班上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等等。整个就餐室一片紧张、严肃、压抑。

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师生平等、民主。那么试想一下,倘若在我们成人进餐时也有这么一种规定为“进餐时要安静,不许自由交谈”,并且还有一位专门的监督员时时“监视”着我们是否遵守着这一规定,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大家肯定会觉得气氛十分压抑,一下子没有了用餐的愉快心情,这样甚至会使平日里喜欢的饭菜都觉得“索然无味”,似乎难以下咽。那么现在再将心比心想想这一规定用在孩子们身上是不是真的合理呢?

正如刘晶波博士所说,在幼儿园许多规则的制定更多的是以成人世界的标准为出发点的,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合适。整齐划一虽然方便了管理者,但这种过分强调环境有秩序性的常规,却忽视了幼儿个体自主性和幼儿的情感需要,因此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有害无益的。试想在这种看似安静、有序的进餐环境中,许多孩子想和同伴交流却得不到允许,稍稍“出轨”就会遭成人的“提醒”,在这样一种“被监视的、压抑的环境中就餐,怎么会有好的心情呢?”我们都知道情绪影响消化系统,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

那么对于这些压抑的孩子来说何来用餐的快乐心情,又何来用餐的食欲,这样又怎么能保证幼儿午餐的质量呢?为了保证幼儿用餐安全的同时,又让孩子快乐用餐,我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餐前音乐

我们在幼儿进餐前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请他们听听轻音乐,让情绪逐渐平静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变得更轻松更愉快,从而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午餐。

二、菜谱介绍

在午餐前进行菜谱介绍是我们班的“保留节目”。我们可以在幼儿进餐之前,请孩子们闻一闻饭菜的香味,并请他们根据闻到的香味猜猜――今天我们将吃些什么菜、喝些什么汤,以激起孩子们对午餐的兴趣。接下来我们不仅会乘兴用图示向孩子们介绍午餐中各道菜好听的名字、做这道菜的配料,还会告诉他们这些饭菜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通过这“闻一闻”、“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往往会很快被午餐中食物的色香味所吸引,能有效地激起孩子们想吃的欲望。

三、轻松午餐

允许孩子们在用餐时轻声自由交谈,开设生日餐桌(就是为班上过生日的孩子特设的餐桌),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环境中特有的温馨和快乐。

虽然乍一看整个教室“乱哄哄”的,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孩子们聊得很开心,吃得也很开心,其乐融融,并绝少有呛饭的现象发生。

由于在上午的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了许多“谈”的素材,因此当发现孩子们想继续餐前某一活动的交流时,我们会顺水推舟地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更愉悦,从而快乐进餐。再说幼儿进入大班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更和谐了,绝大多数情况不再会发生喷饭等现象。但如果在上面情况中老师不允许孩子讲话,或打断他们的快乐交谈,孩子们会在整个午餐中表现闷闷不乐的样子,影响食欲;如请他们在用完餐后再谈,大多数孩子在那时已经没有要谈的兴趣了。不允许幼儿交谈就不利于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自由展现的机会就悄然逝去了。幼儿园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进餐活动也不例外。更何况这是一个比较轻松惬意的环节,是许多内向型幼儿愿意与同伴接触的良好时机,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如在这时允许孩子自由交谈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进一步在愉快的气氛中激起食欲,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毕竟孩子还比较小,身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若讨论过于激烈,幼儿情绪过于激动,会在就餐时引起喷饭等呼吸道不适。同时,若一味放任孩子们漫无边际的交谈,又会使交谈没完没了,过度延长进餐的时间。因此这一环节必须有教师介入其中。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以同伴或朋友的身份介入其中,参与孩子们的话题。这样不仅会让幼儿觉得老师更可亲近,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便于教师随时进行自然地调控,婉言引导孩子们的话题主要围绕午餐进行。并避免因话题讨论过于激烈而导致进餐时间过长而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总之,我认为在幼儿身体各器官间的协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完全可以允许孩子们 在午餐时轻声自由交谈,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交流的需要,也可以在此同时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温馨如家而胜似家的集体就餐环境,让孩子们深深体验到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快乐,使午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欢乐时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午餐质量,也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从中也体现了《新纲要》精神和我们幼儿园将“快乐教育”溶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理念,符合儿童健康教育价值观。

四、培养用餐习惯

1、用餐时尽量把窗户关小,以确保饭菜不凉。

2、鼓励孩子们愉快、安静、独立用餐,不打闹,不边玩边吃。

3、坚持少盛多添,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

4、指导边吃饭菜,边喝汤,不吃汤泡饭,以防消化不良。

5、保持正确的使用餐具的方法及坐姿,不把饭菜掉在地面和桌上、不剩饭。

五、培养自我管理力

1.自我管理的第一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是评价一个孩子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第一步。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这给老师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游戏、竞赛等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以经常利用晨间活动、游戏活动教幼儿自己穿脱衣服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有进步的孩子及时表扬,对自理能力差的幼儿与该幼儿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在家中帮助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获得更多独自动手的机会。

2.自我管理的第二步——“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们在提高幼儿这方面能力时,及时把握机会,支持幼儿,鼓励幼儿,帮助幼儿获得自我管理的成功感。遇到事情,多与孩子商量,相信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适当放权,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自己做主,成为环境中的小主人,与环境更好地互动。“我的事情我做主”大大激发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3.自我管理的第三步——“争做老师的小助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仅仅是自我管理的起步,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还要看幼儿是否能为集体服务。我们先把能干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小助手:如小班长、小值日生、小组长、小老师、小裁判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让幼儿管理幼儿与老师管理幼儿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为班级集体服务,教师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已具备了较强的能力,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多为集体服务。如让他们帮助搬桌子、整理物品、给花浇水、扫地、布置环境等,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提高孩子的能力,还能增强集体意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相信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多为幼儿考虑,不能只为了求太平,而约束孩子的自主意识的发挥,让幼儿长久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管得巧,管得妙,相信孩子的潜能,还给孩子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六、提供机会

现在我们大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已经相对比小中班时候强了,他们愿意独立的来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在此时就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机会,让孩子来为自己和集体服务,比如餐后各自收拾自己的餐具,以值日生的形式轮流收残渣盘等,从而使孩子养成不依赖成人、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期的这些进餐教育,其实都是从小班开始教育引导,在中班则是巩固练习,而到了大班时,就转化到自觉的行为了,从而逐渐形成相应的午餐常规的。但我们衷心的希望每一个常规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最终为其的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认为任何一项常规的建立都不能过分的强调环境的有序性,更不能以管理者的便利为基点,而是应该考虑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是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利,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四、午餐生活活动反思(剖析生活活动预设与实施情况及其原因,评价生活活动组织程序;提出改进措施)

午餐是孩子们在园集体生活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这项集体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孩子们的午餐质量,面对午餐,我们决不可能放任自流,而是有一定的组织流程和常规要求的。

我的午餐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一、午餐准备 二、用餐七部曲 三、餐后整理 四、餐后自主活动

问题一:情绪过于兴奋,难以转为安静状态

改进措施:合理组织餐前安静活动,有助于稳定幼儿情绪,促进食欲。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孩子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在集体有序的入厕、洗手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安静活动的组织来调整孩子们的情绪,如听听轻松的音乐、故事;做做益智的手指游戏等。让孩子们的情绪逐渐平静并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变得更轻松更愉快,从而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午餐。

问题二:打饭时速度很慢,而且总会把饭粒掉在地上。

改进措施:我们老师先站在旁边进行指导和提醒。当发现有幼儿把饭粒盛在地上时,就提醒幼儿把饭粒捡起扔入垃圾桶。个别幼儿的力气很小,几乎是盛一勺只有几粒饭,这时我们老师就会适当地帮助和指导。

问题三:挑食加上吃饭速度太慢,导致饭菜变凉,影响消化。

改进措施:每次多给予孩子鼓励,今天能吃一小口,就给予表扬。明天争取能再多吃一口,以此循序渐进的努力。并实行奖励制度,前20名小朋友可获得大苹果一枚。针对挑食的幼儿我们老师也会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的用餐问题,和家长一起帮助个别挑食的孩子逐渐的克服不良习惯。

问题四:餐后清理不够干净

改进措施:个别幼儿急于参与餐后活动会略过餐后整理,我们聘请了小老师来检查幼儿的餐后卫生情况,也让幼儿互相监督,桌上、地上不留饭粒,认真漱口,小嘴小手擦干净。

问题五:餐后活动过于吵闹

改进措施:小老师协助老师一起管理餐后纪律,如有违反纪律者有两次警告处理,第三次则取消活动资格。

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改进,现在的午餐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井然有序了。饭粒掉在地上的现象也改善了许多,就算有掉落,幼儿也会自觉地捡起扔入垃圾桶。大多幼儿的自主能力也是提高了许多,从而也消除了一些时间的隐性浪费。

相关阅读推荐:

幼儿午餐生活活动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