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试教反思
试教结束后,在李老师的评课提点和其他学员老师的建议中,我综合思考,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可改进之处:
一、教学中还要再突出课堂的主线:朗读和品味。在课堂上不必过分追求总体上的面面俱到,否则很容易陷入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论。柳永的文学常识可以删减,对《雨霖铃》词牌的介绍可以简化,板书设计的后半部分可以略去,整个这一块不仅应试痕迹太重,且与主线的相关性不强,完全可以融汇在文本的品读里。从词句上来说,这首词学生的认读障碍不大,故而课堂核心应该放在透过文字读出感情,通过品读把握意象意境特征,体味“伤别离”的情感主题。所以,用两个贯穿主线的活动性问题组织课堂,脉络可能会更加清晰。
二、四个主题环节的设计尚需斟酌,要明确和突出内容。在“吟诵:因声求气”中朗读的内容还要加强,与此同时,需要解决为什么读,读得怎么样,如何去读,怎样对读进行针对性评价等问题。在“疏通:披文入情”这部分中,可以通过生生互答探讨以及朗读并结合情景关系从整体上完成字面和言语意义的领会。“品读”部分,原来的标题为“以意逆志”,在看了姜曙华老师的建议后,决定改成“涵泳体味”,这样既避免了不着边际的刻意,又能和主线一脉相承,同时课堂又不至于在时间上捉襟见肘。
三、活动组织应从整体上在考虑,避免问题的枝节与生硬。在“品读”环节,我原来设计了四个问题,现将第一个予以保留,其余全数删去,参考谷可玲老师的建议,另外设计一个活动式问题:“深入阅读理解,你认为这首词是怎样呈现离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在“涵泳体悟”中既可解决各种问题又能不着痕迹。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上,结合李强老师评课时提出的意见,我换成了苏轼的《江城子》,一为生离,一为死别,着重强调对情感的体悟。
四、教学评价环节必须充分重视。老实说,在李老师提点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现在看来,这恰恰是最应当关注和加强的环节,因为它既要求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又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对、教学智慧和底蕴,同时还是教学生成的重要部分,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考验教师对课改精神的领悟与把握,并且这个环节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修炼。
最后,感谢所有老师的坦诚相见和宝贵建议,没有触动就无法提高,不能择善而从就必定会固步自封,我期待更加多的提点与指教。
相关阅读推荐:
› 雨霖铃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