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撑起法律保护伞》的第一目《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程、板书、效果评估等七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主要着眼于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主观上身心发育不健全,客观上外部环境较复杂,而导致遭受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的现状,依托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帮助学生从个人和国家这两个层面了解法律在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其对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所建构的立体保护体系的认知。同时本目内容,既是第二单元第一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在法律视角下得深入解读,也是后续内容《自我保护》搭建的理论先导,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我从三个方面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和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掌握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2)能力:通过学习,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及所见所闻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未成年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今天的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三)重点难点
重点:青少年受到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难点: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的身心处在快速发育期,幼稚与成熟并存,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了解了未成年人所遇到的一些不良诱惑,但是由于成长过程的局限,很多人对于什么是法律保护、为什么要接受法律保护等问题的了解上依然只是浅尝辄止,依然无法全面的了解当面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束手无策。所以必须对未成年人所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司法等方面的特殊保护进行深入分析,并着眼于未成年人伤害事件不断上升的情况,尽快帮助其了解国家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以为提升其树立运用法律手段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为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内化”的相关标准,我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了如下分析:
1、 直观演示法: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歌曲、图片、动画等,能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2、 问题导入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驾驭和引导教学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着力于问题的导入,力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能力和感悟全面提高的目的。
3、 情境体验法: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创设情境,用小品的形式,展示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从而给学生以较为真实的情景体验。
4、 讨论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四、学法分析:
教学的目的主要就在于“授人以鱼”,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方法,而这恰恰也是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自主探究法、情景参与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感知——参与——体验——总结——应用”这一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通过一个学生因为迟到,而受到我的批评,并让他罚站,而后提出问题,“我的这种做法对吗?”当学生回答之后,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幅图片,分别是未成年人因为考试而受到家长的鞭打、因为被怀疑在书店偷书而被搜身和因为在课堂上犯错而受到老师的责骂,并提问“这三幅图片中,受侵害的都是谁?”从而引出未成年人的概念,接着导入课题“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二)感知教材,合作探究。
针对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合作探究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的的现象?”研究结束后,播放视频和动画“幼苗(一),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解到日常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行为。
第二步,把握知识,突出重点。学生分组讨论:首先从未成年人自身的角度考虑,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出示幻灯片并板书),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三点结论。
第三步,提出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并听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呈现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实例,加深教学目标中“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的理解。
第四步,顺势利导,自然过渡。“国家如此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共同研究国家是如何法律通过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从而引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步,结合课本,学习法律。导入问题:“我们国家在哪些法律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其中专门法律有哪两部?”,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三)创设情景,亲身体验。
请学生表演小品《谁之过》,通过初二学生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 正确 敢于坚持 错误 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 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2、 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 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 勇于抵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