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二、教材分析: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是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本项目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层次“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分析说明了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高守法自觉性。第二层次“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学生明确了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了解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只是完成了知识的目标,而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去做。因此,第二个层次主要是从行为上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学法、知法的重要性,还要认识遵纪守法,防微杜渐的重要性,自觉地遵纪守法。这一层次讲了两个要点。1、要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是对全课的总结。提出了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行为要求,既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在安排上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掌握法律知识是提高守法自觉性的前提。
三、学情分析:
1、现代生活,黄、赌、毒及“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时时会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一部分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原因,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改正,便可能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乃至犯罪。最终导致违法甚至犯罪。因此,只有帮助他们不仅要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更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才能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对于本身就已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想从根本上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震撼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重新审视,尤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强故事的解析,感悟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的观点进行评析,对小强行为的诊断,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目标:
通过对校规校级与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的探究学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知识、填写表格和对故事中小强的行为的诊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对小强前期行为轨迹的分析和对生活中观点的评析,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五、教学重、难点:
1、 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创设了案例追踪,通过记者对小强的前期行为轨迹进行的调查,采用找一找、想一想活动,让学生明确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从一些不良行为开始的,从而使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采用大家谈、写一写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确道理:生活中的小错误不及时改正,就会发展为不良行为,继而发展为严重不良行为,乃至最终发展为犯罪。从而明确预防违法犯罪,就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2、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要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难度。所以,教学中主要从故事案例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故事中小强前后行为进行诊断,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小强的小偷小摸是一般违法行为,抢劫、绑架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来认识和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严格的界限,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六: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讨论的结果最终变成学生的行为追求。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填写表格、观点判断和对小强行为的诊断,评价学生对一般违法和犯罪区别和联系的认知程度和辨别能力。
2、 通过对故事中主人公小强犯罪前的行为轨迹进行分析和对生活中存在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蹲不了监狱,进不了法院”观点谈看法,考查学生能否真正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可能导致犯罪,明确正确地做法。
3、通过学生书写小小监督卡,自查自己和周围同学存在的不良行为,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杜绝不良行为的可行性的做法,以便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做知法守法好公民。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促我学法律
播放视频《小强的故事》导入新课
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强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小强经常逃课,交友不慎,不能抵制不良诱惑,法律意识淡薄,滋生出种种的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不能及时改正,才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的。小强的故事告诉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就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共同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板书: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设计意图:一是一例贯穿全课。目的是借用这个故事让学生集中分析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小强的视频,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本节课打下情感基础。三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打开来一个震撼的开头。)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 p44第一段,对比校规校纪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探究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特点。
出示:校规校纪
(本规章制度由十中制定,适用自主学习课本 p44第一段,对比校规校纪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探究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特点。于威海十中全体学生)
1、不迟到、不早退。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3、不损坏公物,不乱丢果皮纸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审议并通过,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
第234条第2款
犯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
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
致人重伤造成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生自主学习3分钟,同桌交流。
生答。
师总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规则。有的属于纪律范畴、有的属于道德范畴、有的属于法律范畴,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出示: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靠国家强制力(军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
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生齐读: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师总结拓展:我国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由它来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出来如果没有专门的力量来保证实施的话,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因此法律需要一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这个力量就是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法律在适用范围上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法律不分官员、百姓,适用于所有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出示了两个材料,让学生分析这两则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以案学法:
1、 2009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本法自 2009年6月1日 起 施行。
2、 2012年9月24日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对王立军以徇私枉法罪年、叛逃罪、滥用职权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生答: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评价:材料一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材料二:王立军身居要职,触犯法律同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既说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也说明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设计意图:此处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的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完成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设计以案学法分析两个材料,完善学生知识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圆满地完成第一个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课本p44----45,包括正文和辅助文, 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违法行为?
(2)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区别)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法指导:
(1)精读课本,写上问题,分清要点层次。
(2)关键词做上特殊标记△。有疑问及不确定的地方打上问号?
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疑问之处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老师来帮助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填写下列表格。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
小试牛刀:
内容
关系
|
违法行为
|
一般违法
|
犯罪
|
不同点
|
对社会危害程度
|
|
|
触犯法律
|
|
|
应受的处罚
|
|
|
相同点
|
|
|
|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填写好表格。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判断力。
考考你:
判断下列观点:
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大,因此不受法律制裁。
4、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5、一般违法必然导致犯罪。
生答。
(设计意图:一是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目标明确,学生质疑问难 ,突破难点。既提升了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培养自学习惯,又完成知识目标的初步自学任务;二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大胆质疑、勇敢发言的能力。三是通过填写表格和考考你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相同点、不同点,明确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密切联系。为后面的活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师过度:看来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的非常不错。下面就请你诊断前面故事中主人公小强的行为。
以案说法
请你诊断:
1、小强小偷小摸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2、小强抢劫、绑架属于什么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受到了什么处罚?
3、回顾事件经过,小强从一般违法发展为犯罪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同桌交流后,回答:
1、小强小偷小摸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小强抢劫、绑架属于犯罪行为,违反《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
3、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师总结:从小强的前后行为发展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诊断环节的设计对小强行为进行了再分析,从而突破“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沟”这个难点。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也再次引发了学生情感的震撼,实现了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的情感目标。)
师生小结,并板书。
师过渡: 小强被判刑后,某报社记者对小强的前期行为轨迹进行了调查。
环节二:法律助我行规范
案例追踪一
记者调查:记者来到小强就读的中学,采访了小强的同学,他的班长回忆说:小强在学校里经常打架斗殴。有一次自习课上,小强扔纸飞机,我前去制止,被小强推打间碰在课桌上头部受了伤,医院诊断,需要卧床休息几天。后来我父母一怒之下将小强扭送到派出所。
请思考:如果你是派出所民警,说说你的处理意见和理由。
生思考回答。
出示派出所的处理结果:派出所考虑小强是未成年人,情节也不太严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罚款。
师:《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这方面是如何对规定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法律连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生读。
师总结:《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这条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保护。所以我们未成年人更应该学法知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否则就会重蹈小强的覆辙。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案例追踪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设计法律连接,拓展课本内容,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规定,让学生明确,法律对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保护,将学法、知法、守法变成了自觉行为,实现了态度的目标。)
过渡:我们继续追随记者的调查。再次回顾小强先前的行为轨迹是怎样的呢?
案例追踪二
记者调查: 原来,小强的父母做生意很忙,平时无人看管他。于是,小强就长期不做作业,经常旷课到网吧通宵打游戏,还跟社会上的“哥儿们”学会了撒谎、吸烟、酗酒、赌博,出没于网吧游戏厅。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消费欲望,他就敲诈同学钱财,屡次用随身携带的管制刀具勒索低年级同学。谁敢惹他就找“哥们儿”到学校门口滋事,找人算帐。
找一找:小强先前行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生归纳。在材料中画出。
师总结:我们把以上行为都可称之为不良行为。
想一想:小强的这些不良行为与他后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什么关系?
生答。
师:据调查统计,85%的未成年犯在犯罪之前都有过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这表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开始。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强前期行为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果存在不良行为,不能及时改正,就会走上了犯罪道路。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完成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师过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存在这样的观点。
大家谈: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蹲不了监狱,进不了法院。”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生交流:
师总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小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就可能发展为不良行为,继而发展为严重不良行为,乃至犯罪。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就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让学生充分发言,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预防违法犯罪就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意在促使学生的道德践行,达到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目的。至此学生价值目标的取向已基本完成。)
师:那么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我们来学习。
录音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构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下列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师总结过渡:以上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坚决杜绝,不然就会象小强那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我们已经出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却没有发现,更没有及时的改正,发展下去那是很危险的。请学生对照刚才的学习,自查自己或者周边同学的行为,书写小小监督卡,夹在日记本里,时刻监督自己,提醒自己,反省自己。
小小监督卡
写一写:
(1)你或者你身边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
(2)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危害?
(3)为了使小强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交流。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非常真诚地反省了自己,洞察了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决心。老师希望同学们抵制不良诱惑,慎交友,提高自制力,自控力;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防微杜渐。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出示)
(设计意图:设计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或周围存在的不良行为,并寻求解决和改正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这样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有利于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至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全部达成。)
师生小结,并板书。
环节三:收获引领前行路
收获背囊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力求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师生共建知识树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比较美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很好的体现教材的知识要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形成整体认知。)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老师希望本节课的学习能引领我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教师寄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追求高雅情趣 杜绝不良行为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本节课结束。
九、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推荐:
›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