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会现形的空气泡泡》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的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吻合。《纲要》中还强调了选材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空气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无处不在,是幼儿所熟悉的,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要怎样才能让空气泡泡现形呢,这又让幼儿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培养目标,我选择了《会现形的空气泡泡》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自己动手实验,通过海绵、塑料瓶、泡沫板这些材料来寻找空气泡泡,并且尝试填写记录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原则,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了解空气泡泡的存在,知道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的原因。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重难点:通过挤压物体的方式让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
首先引导幼儿挤压海绵,知道海绵中含有空气泡泡。再示范在水中挤压海绵时,能让空气泡泡现形。然后换其他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各个环节逐步递进,一步步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知道空气的存在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小海绵、一块泡沫板、一张记录表,塑料瓶若干,水桶若干,一张大记录表
根据活动内容,准备幼儿动手实验时所需要的材料。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我从“支持”、“合作”、“引导”三方面出发,主要采用了下列几种教法:
引导发现法: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法:新《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活动中我运用了讨论交流法,让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耐心的引导、鼓励,尽可能的让幼儿表达清楚。
(二)学法:
依据“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观察法:孩子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是感兴趣的,所以我采用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老师是怎样动手实验的。自己操作实验时,又出现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比如在水中挤压泡沫板时,观察用手挤压泡沫板,是否会有空气泡泡出现。
动手操作法:小班幼儿好奇心重,什么东西都想要碰一下。这次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藏在海绵、泡沫板中的空气泡泡。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科学活动,也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同时,幼儿间的讨论的形式能给幼儿宽松的讲话空间,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拿出海绵,让孩子观察蓬松海绵里的空隙,并请孩子说一说,海绵的空隙像什么。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海绵,海绵里有有许多洞洞,我们来看看这些洞洞像什么?”
教师:“有一种泡泡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名字叫做空气泡泡,老师知道空气泡泡它喜欢躲在海绵里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块海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泡泡。”
导入环节开门见山,直接拿出需要观察的物品,进入正题。
(二)引导幼儿发现海绵中的空气泡泡
教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块海绵,引导孩子用手捏海绵,观察空气泡泡被压缩的情形,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让孩子了解:
(1) 蓬松的海绵里有空气泡泡。
(2) 压缩时,空气泡泡被挤压,所以被压的地方会凹下去。
(3) 放开手时,空气泡泡会恢复原状,外形又平复回来。
该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海绵中存在的空气泡泡,知道海绵被挤压凹下去是因为空气被挤压,而松手后海绵会恢复原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三)小实验: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
(1)介绍材料:
教师:“今天老师除了带来了一块海绵,还带了一个空瓶子,一块泡沫板,一张大记录表。”
(2)教师讲解示范:“空气泡泡在平时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在水里的时候会现形,怎么让它现形呢,老师现在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我们把海绵放进水里用手用力挤压它,看看空气泡泡会不会被挤出来,老师看到空气泡泡从海绵里跑出来啦!”(教师边说边做)“刚才老师把躲在海绵中的空气泡泡成功地挤到水中,老师就在记录表上打个钩钩。”
教师:“空气泡泡还喜欢住在空瓶子里,等会大家去试一试能不能把空气泡泡给挤出来。把瓶口朝下浸入水中,用手用力挤一挤、捏一捏瓶子,看看空气泡泡会不会跑出来(强调瓶口朝下)。大家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泡沫板浸入水中挤一挤,看看能不能挤出泡泡,回来要告诉老师你们的答案。”
(3)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并完成记录表,教师巡回指导。
这个环节中,教师讲述实验的方法,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对幼儿来说,操作过程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教师不急于将答案给幼儿,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用教师所讲的方法,自主观察海绵、泡沫板、塑料瓶能否被挤出空气泡泡。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师幼一起总结并完成记录表。
教师:谁想来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幼儿自由发言、交流)
这个环节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答案不是教师规定死的,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验得来的。不仅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结束:
总结让泡泡在水中现形的方法,请孩子思考,除了海绵和空瓶子,什么东西放进水里挤压也有泡泡。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