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说课简析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物体的形状》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沪教版)第一册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数学中的另一分支——几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应该遵循“立体”——“平面”——“立体”的过程。本单元主要是初步认识、识别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立体图形,再通过描立体图形的表面初步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
通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了解到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不过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他们对故事和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喜欢动手操作。为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我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形如魔方、牙膏盒、乒乓球、茶叶罐等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收集这些生活用品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随机谈话,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这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立体图形几乎没有相关认知经验。他们大多数认为魔方是正方形,牙膏盒是长方形,乒乓球是圆形,甚至还有学生说茶叶盒是圆形。不过,也有个别学生准确说出了圆柱体的名称,这让我感到很意外。通过与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目前还没有学习“形”“柱”“体”等汉字,因此我在教学中要重点介绍这几种形状的名称,教会学生正确的读音,使之能准确认读。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2)技能目标:能够辨认这四种形状的实物和图形,并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别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的实物和图形,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任务层次及意图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物体的形状》这节课中尝试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在我看来,任务型教学法不仅仅适用于语言教学,在数学教学尤其是强调动手操作的几何课上也同样适用。我在《物体的形状》这节课中,通过有层次的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习得新知。
本节课的任务设计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从经验出发,初步感知——“分一分”
此环节为课题引入部分,我要求小朋友们把学具袋中的积木整理分类。因为之前已学过分类的知识,小朋友们很容易想到按颜色分或按大小分。当然,也有的小朋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尝试着按形状分,但此时他们对物体的形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可能只是按照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来分类。小组操作之后,我选取了按形状分的一组,让该组成员说说自己分类的依据,然后提出问题:“他们这样按形状分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物体的形状》。”
在课的开始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任务,其实是运用了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以往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应用到了这个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此项任务的情况对学生的认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新知的学习。
2、 整体感知,内化吸收——“摸一摸”
在分别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柱体的名称和特征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摸宝贝”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对四种形状的特征进行整体感知,以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游戏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准备一个可爱的小兔子背包,告诉小朋友们这个兔子肚子里藏着好多的宝贝,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看看里面有没有刚才所学的四种形状的物体。老师说一种形状,小朋友就从小兔子肚子里摸出这种形状的物品。
下面结合一段教学实录来分析此游戏的妙处所在。
师:请你摸出一个圆柱体。
(一个小朋友把手伸进小兔子背包,迅速拿出一个球,并得意地举起来。)
师:哟,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告诉他。
生(齐):球。
师:老师让他摸的是什么呀?
生(齐):圆柱体。
师:那你还想试试吗?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
(这位小朋友点了点头,然后再次把手伸进背包,摸了一会儿,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说:“没有了。”)
师:没有了?真的吗?
生1:真的没有,里面没有圆柱体了。
师:那老师来摸摸看。
(老师把手伸进背包,先摸出一个球,然后又摸出一个长方体,最后把背包倒过来使劲抖了抖……)
师:这位小朋友说对了,里面确实没有圆柱体了。小朋友们,这个游戏好玩吗?请你们晚上回家之后找一找自己家里还有没有这四种形状的物品,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游戏,好不好?
整个游戏环节,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小朋友们的思维也异常的活跃,玩的同时也深化了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小朋友在摸的时候其实也在动脑,他们脑中会闪现出一个个不同物体的形状,而台下的其他小朋友此时也在思索,他们在猜测,他们在想象……
3、 复习巩固,综合运用——“练一练”
在游戏之后,我设计了课内和课外两个练习,目的是及时地对新知进行巩固。课内练习是教材第50页的内容,题为:小胖有那么多东西你能按形状分一分吗?这个练习不是让学生动手做,而是让他们“眼到,心到,口到”。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步骤一:师生一起观察图片,说说小胖有哪些东西;步骤二:老师帮小胖按形状将物品整理归类,小朋友们当评委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步骤三:师生达成共识,说出各类物品形状的名称。这次的分类活动与刚开始分积木的活动有所不同,因为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柱体这四种形状的名称及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时候的分类活动就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为使新知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三种不同题型的课外练习:
第一题是“连一连”,采用学生熟悉的连线形式,让学生将日常生活用品和所学的形状对应起来。
第二题是“把不同类的形体圈出来”,这种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四个模型的形状一一判断,找出不同类的一个并用圆圈圈出来。这一题共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要求学生正确判断长方体和圆柱体,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准确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辨别判断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新知回忆巩固的过程。
第三题是“数一数、填一填”,从所给出的若干物体中分别数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的个数。这一题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对四种形状的特征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三、反思与改进措施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小朋友们既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我想到了游戏,游戏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这节课中,“摸宝贝”游戏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很理想。首先,可爱的小兔子形象一出现,就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兴趣。然后,“摸宝贝”的任务又点燃了小朋友们勇于挑战的激情。在游戏过程中,无论是台上的直接参与者,还是台下观看的小朋友,都会有精彩的体验和不少的收获。因此,在本节课三个层次的任务设计中,第二层次的“摸一摸”是比较满意的一个设计。
通过实践,我认为第三层次的任务设计还值得推敲,尤其是课外练习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练习的三种题型所考察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考察学生对四种形状的判别。而本课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探究四种形状的运动特征,尤其是区别球和圆柱体的滚动方向,这方面的练习却没有涉及到。我认为可以再添加一个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生活物品,如薯片罐、包装盒、乒乓球、玻璃珠等,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选择拼搭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新知的过程。在拼搭的时候,学生从稳定性出发,势必考虑物体能否滚动;而从整体的美观效果而言,又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这样的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相关阅读推荐:
›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反思说课设计 讲讲算算(三)
›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的形状说课简析
› 沪教版一年级美术我给同学画张像说课要点
›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熊猫妈妈听电话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