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科学说课稿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正文

声音的产生说课设计

Tags: 声音的产生
字号:T|T
本站微信

北京版科学第六册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北京版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造声—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观察、感知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指导思想及理论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声音”的学习范畴。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在设计时注重体现单元备课要求,既考虑到单元间知识的前后联系,又注重本单元中各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根据做中学的理论,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北京版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的振动”。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教学中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另外,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初中学习的声学内容紧密相连。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到初中、高中进一步认识声学,从知识上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打下了基础。
2、学情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前测可以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前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摩擦、撞击、敲打等产生的“。由此可见,他们不明确发声的主体,忽视了物体发声是的状态是物体在振动;再有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为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提供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振动的含义;认识物体发生的方法和发声的主体。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的振动,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科学概念。
(二)过程和方法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的知识目标,在实验中关注产生声音的主体是物体,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问题发生兴趣,对有关的声音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
3.教学准备:
(1)    视频材料,《嘀哩嘀哩》,学习记录单。敲鼓、与鼓面振动的视频,学习记录单。
(2)    分组实验材料:皮筋,尺子,三角铁、鼓、豆粒、小镲、水槽,小石子,音叉,饮料瓶等。
教学过程设计 
这部分教学我准备分为五个环节完成:
一、导入课题,制造声音
今天这节课是探究课。桌子上有很多实验材料,现在老师给你们介绍实验材料。大家感兴趣吗?那么我们就用几种材料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1、先让皮筋、尺子、三角铁、发出声音。猜一猜,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多种声音,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再猜一猜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3、填写记录单。
 
1、投影提示操作内容:
2、汇报交流,板书学生的发言要点(前概念)
   (板书:敲打、撞击、摩擦、拍打、吹……)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的前概念应该是他们生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和生长点。这里,遵循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的前概念在体验中被唤醒,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同时学生再参与中思考,在交流中填写学生记录单。
二、教学对话,引导探究
1、 提问:刚才你造出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 你们看:(演示:用鼓槌分别敲击鼓面和鼓壁)提问:都用敲击的方法制造出的声音还是不一样,为什么?
3、提问:产生声音的物体都是谁?回答后,老师帮助学生抽象出“物体”。
意图:这些问题设计,主要想为学生的探究起导向作用-------使学生由关注发生方法改变到关注发生的物体。如果说学生的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那么这
些“教学对话”则是 学生建构“发生的是物体”这个概念所需的纽带粘合剂。通过对话,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
三、探究活动,获取新知

操作要求2

敲鼓:用鼓槌敲击大鼓,然后用手摸一摸鼓面,观察鼓面上豆粒的情况。      
小镲:两个小镲对叩,放在耳边体验小镲发声时的状况。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交流, 填写)
 
1、物体产生的声音,他们是怎样产生声音的?我们继续探究。要知道认识物体以及它的样子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听、看、摸等。下面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然后按要求填写记录单。投影提示:
  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你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物投影:交流学生填写记录单的情况。
3、继续探究:让小镲、大鼓发出声音,同时观察大鼓面上豆粒的情况。看要求:

操作要求1

橡皮筋:用拇指和食指撑开,然后拉开在突然放开。
钢尺:用手按住一头,搬动另一头,猛地放开,使尺子在桌子上发出声音。
三角铁:用棒打击。
 
 
 
实物投影交流填写记录单情况。
3、看视频
(2)http://kecheng.edu.people.com.cn/index/sy_content.asp?fid=97 鼓面振动看绿豆的情况。
小结。(板书: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意图:突破本课的重点 “振动发声”。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物体发声时的样子;强调多种证明方法,既利于做好组织管理,又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物体振动,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摸看听体验,增加了视频这个环节,突破感受、理解上的思维难点。
四、巩固拓展,完善概念
视频:播放歌曲《嘀哩嘀哩》。
1、这样动听的歌声,是怎样产生的?
看课件:喉咙的构造。
跟老师做一个动作:口里面发出“啊”的声音,用手背贴在喉咙上,感受喉咙里声带的振动。
2、提问: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那么怎样让物体停止产生声音?用实验材料探究。
3、小结:物体停止了振动,就停止了产生声音。
4、提问: 刚才我们探究的多是固体的发声,那液体与气体是怎样发声音的呢?怎样证明?
学生利用桌子上的水槽,小石子,音叉,饮料瓶等物体,分组实验,探究液体、气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意图:嗓子发声时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能感觉到但看不到,因此用多媒体显示. 用手来感受,探究液体与气体的发声在于完善对物体的认识,用实验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实验结论写在记录单上。
2.、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除了课堂上继续学习外,课外你准备怎么样做?
意图:在总结学到的收获时,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要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聆听各种声音、注意观察多彩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认知习惯。
 

第二课 声音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敲打、撞击、摩擦、拍打、吹……                   
            
物体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思维的顺应与激活
本课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突出学生学习时候,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的学习心里重要性,即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实境导题,增补对话模块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关注造声发展到关注造声物体,探究物体发生由易到难,有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将教材的第一模块调制到最后,不但能巩固拓展,更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的顺应与激活,体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2、难点的激活与突破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是一个不完整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发生物体和理解振动。教师通过有价值的发问,促进学生的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注重在实验操作中和对话中体现思维的轨迹。动静搭配,说做并举,也关照了学习的节奏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注意了学生的心里与发展规律。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可能和搭建脚手架,而不是单纯把知识教给学生,这一点也得到了体现。
 
 
 
 
 
 
 
 
 
 
 
 
 
附学习记录单:
 
 
 《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学习记录单:
关于声音的产生,我的猜测是:                                      
 
                                                                      
 
 
   发生物体
用一个词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写出手的感受
画出物体发出声音时候你看到的现象(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
皮筋
 
 
 
    尺子
 
 
 
三角铁
 
 
 
小镲
 
 
 
大鼓
 
 
 
喉咙
 
 
 
  
 
 
 
我们的结论是:                                                     。 
  
 

相关阅读推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课稿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反思

声音的产生说课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材料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