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科学说课稿初中科学说课稿> 正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

本站微信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同时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途径。
教材突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学生大多没有注意观察,并且缺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音调和响度。但学生都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素材,因此很容易联系到该节的知识中来。教材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声音的特性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而且“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也更容易理解些,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将顺序调整为响度、音调到音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初一学生有两个明显心理特征,一是求知欲强烈,自我探索意识强烈,好奇心很强。二是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竞争,分工、合作、服从、争执,互助,独立等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声音的特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比较生活中听到的不同声音来构建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②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脑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简单的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探究意识,树立珍惜自己的健康的同时,培养关爱他人的观念。
②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树立起防治噪声污染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危害和噪声的防治。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影响因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音辨声
播放音乐:刘欢和萨拉布莱曼的《我和你》
问:你听,是谁在唱歌?他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小结:闻其声而知其人,不同的声音又各有其特点,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新课:玩味声音
1、声音的特性—响度
再次播放音乐《我和你》,同时逐渐改变音量。
问:我在改变声音的什么呢?
预设:声音的音量。
师小结:我们平时说的音量以及“你的声音太响了,太轻了”实际是指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叫响度。
师:我这有一面大鼓,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听到鼓发出的声音强一些?
预设:用力敲,用大鼓槌,离鼓近一些……
学生上台演示:水平放置鼓,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然后重重地敲鼓,请同学听发出声音的强弱,并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跳动情况。
师生总结: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
师:在声学上,人们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书本图2-30几种声源的分贝数,展示分贝仪,感受普通交谈时声音的强弱。展示扩音器,感受扩音时声音强弱的变化。
2、声音的特性—音调
过渡:《我和你》萨拉布莱曼的声音非常的美,天籁般的声音,有谁能一起唱吗?
预设:声音太高,唱不上去。
师:我们平时说声音的高低其实指的是音调,声音的另一个特性。
辨一辨:利用电子钢琴软件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比较音调的高低;比较刘欢和布莱曼的音调的高低;比较女生和男生音调的高低。
问:男人声音粗而低,女人的声音则细而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展示背景资料: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宽,长度一般在20-24毫米;成年女子的声带短而狭,只有15-18毫米。
预设:学生猜测男生声带长而宽,所以声带振动慢,音调低,女生声带短而狭,所以声带振动快,音调高。初步得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师: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动手来感受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使其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感受它们发出的声音的区别。
师生小结: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钢尺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师小结: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因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师演示:敲打不同的音叉,感受音叉发声频率和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只蚊子飞过耳边时,嗡嗡响。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预设: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同,音调高低不同。可展示蚊子和蝴蝶每秒振动的次数等文字资料。使学生意识到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
阅读:表2-2各种动物的听觉和发声的频率范围。
师生小结: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次声;应用: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大象用次声波交流,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3、声音的特性—音色
过渡:我们能区分出《我和你》中刘欢和布莱曼的声音,我们能否听出背景音乐是什么乐器发出呢?
再次播放《我和你》片段,让学生辨别弹奏背景音乐的乐器。
师小结:仅凭听觉我们也能把声音区别开,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就是音色,它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
读图:感受同音调下的不同乐器的声音的波形图。
三、呼吁:控制噪声
过渡:刚才这首《我和你》音乐很美妙,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类声音我们叫做乐音。但当你晚上很困,想休息时,隔壁邻居的音箱放出了这首歌,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烦躁不安
师:这类让你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看来音乐有时也会成为噪声。生活中都有哪些声音让你烦躁不安,影响你正常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呢?
预设:装修时的敲打声、电钻声;马路上车辆行驶声;自修课时大声讨论的声音等。
思考与讨论:噪声有哪些危害?
预设:休息不好,影响健康,影响学习等。
师总结: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过渡:噪声如此不利健康,我们要控制噪声污染。
想一想: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你有什么方法减弱噪声么?
学生上台动手尝试活动:减小闹铃的音量;将发声闹钟放盒子中;台下学生捂住耳朵等。
师生小结: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问:你知道有关温州噪声污染的情况吗?
阅读背景资料:“家住马路边,耳朵塞棉签;无处躲与藏,眼睛黑圈圈。”这是温州市饱受噪音污染的网友的打油诗,太多市民对此都深有体会。
思考与讨论:你有什么有效的具体措施来控制噪声污染?
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展示温州水心街道里的声音检测仪和显示屏、消音器、禁鸣喇叭和隔音屏等图片。
播放有关噪声污染宣传性公益广告。
3、教学反思
1).教学情境和问题的设置生活化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本节课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通过探讨“温州噪声污染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动手的乐趣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相比水污染等其他污染问题,噪声污染虽然很常见,但也容易被忽视。环境问题大多与科学密切相关,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节课补充了温州噪声污染的情况介绍以及噪声防治措施的讨论和感受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参与控制噪声污染的意识更深入内心。
3).缺憾
二胡、长笛、箫等是我国特有的乐器,由于时间限制,未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遗憾。
 

相关阅读推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探索碱的性质说课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说课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