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08-28 16:2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课题名称:保持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
学习内容:
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反映和体现着党的作风。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章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老传统,也是新时期新要求。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少数。无论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都注定要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生力军。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九十多年前,当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它的全部党员只有五十多人,但它面对的却是比自己强大千万倍的国内外敌人。六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帝国主义预言家们甚至声称,共产党人连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如果单看人数和物质条件,我们党似乎很少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共产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之点,就在于它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它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且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历史,一部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的历史,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智慧源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全部人类历史表明,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凝聚着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历史。从“帮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延安整风到“先进性”教育,凡此种种无不首先来自实践,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注的强大动力。人类对伟大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视野豁然开朗。中国人民越来越以宽广的眼界来思考自己祖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正是这种愿望和要求激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奋发有为和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去努力实现党在新世纪的伟大历史任务。
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世纪,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胜利,必须始终不渝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这个事业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拥护、支持和参与;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有效,就是因为它们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成功经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最广大人民参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宏伟事业。要最终完成这个宏伟事业,没有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没有亿万人民的热情支持和衷心拥护,没有亿万人民的忘我劳动和开拓进取,是根本不可能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在新征程上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从总体上说,国际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有新的发展。美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谋求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无论是成功抵御来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还是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都必须以亿万人民群众为坚强后盾。只要最广大人民坚定地同我们党站在一起,任何艰难险阻都将被我们所粉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历史证明,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事业永葆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什么时候我们实现了人民的愿望,满足了人民的要求,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就会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忽视了人民的要求,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甚至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走向反面。
二、党要转变作风,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状况,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变化,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考验、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考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考验。这“三个重大变化”带来的三大考验归结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既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又始终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前列。应对这些考验,不仅要不遗余力地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而且要下大气力抓好作风建设。现在,党的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相符合,既有损党的形象,又有害于党的事业。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害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1.转变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既总结了我们党九十多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其他政党兴衰规律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的向背是任何政党和政治集团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古人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尽管原因不尽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民为国之本,国以民而存;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都是气势磅礴,所向披靡。但到后来,却因腐化堕落,背离人民,最终导致失败。当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不可一世。但由于丧尽人心,失掉民众,在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小米加步枪”面前,很快土崩瓦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相继失去政权,有的已经衰亡,其根本原因是严重脱离群众。由此可见,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开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光辉旗帜上。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为改变中华民族受屈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是一部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使国家强起来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行为的最高准则和进行一切奋斗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无所有;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三个不能”,应该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2.转变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是检验作风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大而化之,坐而论道,而应该体现在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事情上。群众往往通过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是否解决,来看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事。尤其要从那些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急需办的事抓起。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实惠;要办群众最急需的事,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要办长远起作用的事,使群众从更长远、更大的方面受益;要办促进精神文明的事,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办实事要办得及时,办得实在,办得到位,办得让群众满意。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当前,尤其要关注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体、工资被长期拖欠的基层干部等困难群体。这些人的困难解决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挂化建设大局。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带头表率作用好不好是关键。
3.转变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体察民情,就是切身感受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温饱冷暖;了解民意,就是知道他们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集中民智,就是到群众中去求计问策,把群众的智慧集于我们所作的决定和决策之中;珍惜民力,就是尊重群众的劳动,珍惜人民的钱财,不干劳民伤财的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做到这些,坐在办公室里“悟”不出来,趴在文件堆里“看”不出来,泡在会议上“磨”不出来,山珍海味的餐桌上“品”出来。只有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到群众中去,真正扎下去,沉下去,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道群众怎么想,自己怎么干;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尤其不能只听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户的收入就断定一个地方的贫富,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评判一个地方工作的优劣,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随意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要针对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及部分群众吃水难、看病难、用电难、行路难和子女入学难等突出问题,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转变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抓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制度是要大冢共同遵守的规矩,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建设。过去,有些地方在解决作风问题上,花了不少气力,但收效不大,有些已经解决的问题又出现反复;有些地方对作风建设抓而不紧,时紧时松,时抓时停。这些问题都与制度建设有关。这些年来,各地在作风建设方面探索了许多好的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制度一经建立,就要严格执行,不要使其成为一纸空文。有关作风建设的制度,有些中央有明确规定,如省部级领导干部每年应至少抽出一个月时间,市(地)、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两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各地各部门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把这一要求具体化为本地本部门的制度规定。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其他相关制度,使转变作风和联系群众制度化。领导机关要这样,基层也要这样。
5.转变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领导带头。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做起,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纠正和改进。转变领导作风要从上边做起,从下面看上面,从上面抓下面,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作风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最贫困落后的地方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