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党建工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发布者微信

    

经过前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在理论层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天,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题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凝炼、概括,即: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下面,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迫切需要、是紧迫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精神、研究中国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和紧迫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回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特点的时代需要。
当前,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是亟须正视和回应的时代课题。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的现实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势和要求,适应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适应我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要求。
接下来我想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未来事业向前推进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问题,更是关乎国家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问题,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问题。说它是兴国之魂,根本就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每一句都体现着培育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24个字,简单明了,深深地体现着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坚定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凝聚到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则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兴国之魂”建设的伟大工程。
十八大之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中央雷厉风行地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干”出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源于这种实干。而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目标、根基和准则要落在实处也需要“实干”。实干就是实践,就是践行。而要践行,首先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就要使整个社会和每位公民通过自己的价值选择、价值认知、价值体验和价值信仰来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来真正践行它。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价值观本身是一种方向、目标、理想和信念。倡导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但是,践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强制灌输,而必须靠自觉地认同、接受,然后才能在行动中体现。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内心的需求。
践行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识”和“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理论选择过程和实践认同过程的统一,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的共识,得到社会广泛遵从,并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践行原则: )
第一,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唐五代时有冯道其人,一生历5朝事11主,宋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此人为不义之徒:“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欧阳修强调的是朝廷大臣尤其不能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否则天下必乱,国家必亡。为什么古人要将官员的伦理道德要求提高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高度呢?这与官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分不开。自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以后,社会的管理者,或者说社会制度、社会原则、社会运行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面对人民大众。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众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否则,既不服,又效之。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更高价值追求,这就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第二,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如何保证自由、平等,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都需要相关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追求共同的价值。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中,在春风化雨中弘扬真善美,呼唤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第四,逐步做到制度设计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制度的忠诚和遵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会导致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对制度的否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体现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之中,体现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设计,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行政体制、人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婚姻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等,都应该努力做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凡与之不相符合的既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公共政策,要下大力气修改,或逐步取缔;新制度新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广泛讨论、充分论证,做到基本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才予以实施。
第五,紧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并通过制度固化下来,才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并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价值观。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转化为机关准则、企业规章、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和学生守则,等等,渗透到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以群众性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引导人人参与、人人体验,逐步达到人人知晓,逐步认同,形成信仰。在这方面,我国封建社会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家谱族规、纳入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的做法,值得借鉴。
今天,中华民族期待百年的现代化之梦已经翘首可待,人们对精神家园、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简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帜,它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当以民主、文明、平等、公正、和谐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全民族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时,相信,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矗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