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静物写生
第一节 概 述
色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在高等艺术院校,开设色彩课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逐步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方法,研究色彩的规律及其特殊性,达到较为完美地表现对象这一要求。所以色彩与素描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学习、研究和应予掌握的专业艺术语言,也是必修课之一。
色彩训练的基本方法和课题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静物、人物和风景,最后是研究人体的色彩变化规律。根据科学而合理的程序安排,一般先从静物开始,对着实物和场景写生,要求学生能够从容地研究物像的色彩变化规律。可以对物象所包含的诸如光线、构图、色彩、空间、调子、质感、量感等等色彩的训练与素描造型因素去反复推敲、提炼、表现。最后再到野外去研究大自然的外光变化。
刚开始学习色彩,可以进行临摹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这个阶段学习的作品,然后要学会怎么样看画,要研究色彩的大关系,注意用笔是否准确。在临摹的时候要尽量临准确,边临摹边思考和分析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去处理画面。本书强调先对实物写生、临摹优秀作品和色彩的默写与变调训练,然后再过渡到主观想象色彩意识的启发和培养。
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敏锐地观察物象色调的能力和正确把握画面各大色块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出发,相互比较,深入塑造形体并处理画面的关系和效果,熟练掌握作画的方法步骤。
对于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色粉笔和油画棒等色彩画种,各有各的长处,都有其它画种不能代替的特点。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合颜料而绘成的画,水粉画以“水”和“白粉”作为绘画的调合媒介,顾名思义冠以“水粉画”为名,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油画布或纸、木版上作画的一个画种,色粉笔画是用色粉笔画在纸上的一个画种(油画棒与色粉笔在工具上有着共同的特点)。
水彩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充满了活力的画种。我们如果把用水作为调和颜料媒介的绘画都视为水彩画,那么它的历史可上溯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象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至少已有15000年的历史。我国殷墓出土的布质画幔,也是用水结合颜料画出的精美图画。这些,我们都可视为是水彩画的萌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今天的水彩画无论是在技法语言、表现形式、表现范围、风格特征以及对工具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局面。其间,优秀的水彩画家辈出,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无愧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美作品,他们构成了水彩画的灿烂历史,并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色彩基础知识
1、三原色,红黄蓝三色,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可配出各种色彩,但三原色不能由其它颜色混合而成。
事实上,颜料的纯度无法达到色光的纯度,描绘自然界的光色现象,相对地讲它只能通过观察再加以分析理解,然后把对象的色彩关系反映在画面上。
2、间色与复色
将三原色中任意二种原色相混合,就得到一种间色又称二次色。通过三原色表,我们可以看到,蓝+黄=绿、蓝+红=紫、黄+红=橙;橙、紫、绿也称标准间色。改变二种原色的配合比例:红多于黄为桔红,红多于蓝为紫红,黄多于红为桔黄,黄多于蓝为草绿,蓝多于红为青紫,蓝多于黄为翠绿。配合比不同,色彩各异。
一种间色与另一种间色相混合,就得到了复色称为三次色。
绿+橙=黄灰,紫+橙=红灰,紫+绿=蓝灰。黄灰,红灰,蓝灰也称标准灰色。
间色与其补色相混以及三原色相混得到的都是复色,其原理同间色与间色的混合。
灰色的调制:在作画中,灰颜色用得很多,从原理上讲,三原色相加就是灰色,所以复色都带有
灰味。实际运用时,常将补色相加,得到灰色。使用的灰色不同,所得到的灰色色相也不同,配合比例多变化,所得到的灰色就更加丰富多彩。
用两种冷暖不同的颜料相加也可以产生许多好看的灰色,比如:
熟褐+群青、土红+翠绿,这样调出来的灰色带有一定的色相,非常沉着细腻。
任何一种颜色与黑色混合都能产生灰色,黑+红=暗红、黑+黄=黄灰。如果想得到浅灰,可以调入白色。白色和黑色是媒介色本身无色相。使用黑色,可以扩大色彩调配的天地。使用得当,能取得非常好的画面效果,
但使用黑色要谨慎,可以调入白色。
我们说用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出任何颜色,这只是理论上对三原色的一种解释,在作画时,使用颜料厂家生产的各种颜料当然比使用三原色方便的多。再说,颜料相混合反射光量会减小,纯度会降低,比如红与黄相加而成的桔黄比较灰暗,而相比之下,厂家直接生产的桔黄就明亮饱和得多。
1、教学目的:认识色彩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使 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的理论知识和色彩变化的规律。从而能较好的掌握水粉工具与颜料的性能,并掌握水粉画的方法与步骤。
2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的观察方法和写生的基本规律。
3、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的艺术 感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4、教学准备: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准备好静物;范画3-4张。
5、教学方法:本课题主要以课堂写生为主,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教 师改画和现场作教学范画)进行教学。
第三节 水粉静物写生
一、 布置静物
布置静物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静物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作画的进程与成效。布置静物首要的一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基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构思,不要盲目拼凑一堆静物。
摆静物首先应确定主体,选择符合主体内容的物体。大小、深浅得当,适于构图上的横竖变化从整体考虑物品放置的疏忽及前后层次关系,主体物的位置要放得适当,既不要放得靠边,也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环境或背景配置要好,要使衬布颜色的深浅、冷暖摆设得体,不能片面认为衬布只是作为背景。认真设计一组静物组合后的基调与效果,使色彩的构成给人美的感觉。
摆在初学者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在作画之前,不要忙于下笔,先将静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而整体观察应始终贯穿在整个作画过程之中,要从色彩诸因素的相互联系中观察色彩。从相互比较中找出色彩变化关系,在变化中找出主调色彩,要敏锐地捕捉色彩总的倾向,确定基调,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局部的色彩关系。但又不能陷入局部孤立地观察色彩,还要回到整体以观察色彩。
二、 水粉静物写生的方法和步骤
1、构图起稿:用铅笔打轮廓,画准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找出各个不同物体的结构、形体、透视关系。然后用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对所有的暗部都要表现出来。一般采用赭石、群青、普兰、熟褐等颜料。
2、铺大色彩关系:要将复杂的色彩关系简略,一般可先画出主体物周围的背景色彩,然后再画出主体物的大色彩关系。
3、深入刻画:刻画时从某个重要的部位开始进行,要注意物体的明暗转折,要始终保持画面的黑白对比。逐渐丰富中间色调和亮部的细节,对投影和不同物体的暗部、反光要有深浅和虚实变化。还要注意局部的细节刻画要服从整体的大色彩关系,要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
4、调整统一:这一步从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形体结构关系、色彩的相互关系出发,该加强的地方要加强,该减弱的地方要减弱。调整,实际上是对画面的进一步丰富、充实和统一,应在不破坏大色彩关系的前提下进行。
三、分析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色彩也是如此,任何有色物体也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也必然与周围邻接的物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条件色的对立统一规律。如在我们的静物写生中,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被描绘出来的苹果,由于过多地注重条件色对其固有色的影响,使本来颜色很鲜艳的苹果,画出来后给人的感觉很脏很烂。还有在描绘物体时只注意了其固有色,忽视了条件色对它的影响,给人的感觉好像此物体不是放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物体。以上两例所描绘出来的物体都给人以不典型、不生动的感觉,原因多在于缺少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原理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
因此,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真切,同时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免于被动地模仿对象的颜色,而是按照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进行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画是画关系,而不是画东西。在静物写生中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质感特殊的物体,如瓷器、金属制品,它们对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反射能力很强,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光源色和环境色有时与被反映的物体的颜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一些如陶制品、木制品类的物体,它们对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反射敏感程度很弱,有时很难辨出其受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反射能力极强的物体要找出其固有色的因素,反射光色能力弱的物体寻找出其光源色及环境色的成分。总之,要求我们对待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避免只靠感觉作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靠感觉作画有时也可能画得很好,但只限于写生,离开了具体对象你将束手无策。此外,单凭感觉作画常不能排除不必要的光源色及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画面常出现色彩凌乱、光线不统一的感觉,因此,单靠感觉作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取的。但是,感觉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客观对象所反映出来的色彩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准确测算出其固有色与条件色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只能靠我们的感觉去判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努力锻炼并培养自己准确判断这种色彩相互影响程度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感觉是加进了理性的感觉,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
四、分析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些,这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是画风景写生,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空间小,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应的弱一些。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减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空间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是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问,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五、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而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多在室内,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一般情况下,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阳光直照室内的物体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这种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体环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决定亮面色彩的冷暖。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就一定是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