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4-12 15:0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走进具象艺术
- 公告: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属于美术出版社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合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一书的第3课。在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中,具象艺术的发展是最为久远的,不仅是理解意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鉴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主要是了解具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1.具象艺术的特点
2.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3.具象艺术的功能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教师描叙与引导、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参与讨论与展开座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象艺术,就是客观地再现,但是作为艺术家的思想的载体,不仅反映了时代,也反映了艺术家的感想,就如小说一样,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并希望通过本课的讲解,能够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具象艺术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都是为艺术家的不同目的而服务的。
五、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交流以及绘画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具象艺术的同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领悟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导入新课
放入图片,让学生观察。
《佐拉》马奈1868
在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场景?请学生描述一下:
(答: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坐在书桌前看书,桌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墙上挂着几幅画,甚至有一幅是日本的浮世绘,男人后面是一个中国画的屏风,男人身上穿的衣服也与现在差别不大……)
补充: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这幅画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的衣着表情,明白的看到画中的人在干什么,而且从这个房间的布置:浮世绘和中国画的屏风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十九世纪后期,东方的艺术传入西方,并且为人们所接受。
*通过这幅画,引导学生注意这这幅画的场景,并通过场景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
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2)放图片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问:这是中国画里最有名的一幅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大家对这幅画了解多少呢?并请同学描绘一下这幅画。
(答:这是《清明上河图》
这是北宋时期宫廷画师张择端呈献给宋徽宗的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补充解释: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船过虹桥的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置,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一题目中的“清明”一词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清明时节”的意思,即此画是描绘北宋首都清明节的景象。但也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张择端称颂当时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所以,此画描绘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这些说法虽然还未取得学者们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将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
《写生珍禽图》黄筌(五代)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国画中的哪种类型的画吗?
(答:这是工笔画)
补充解释:这是五代的黄筌为他儿子所画的课图稿本,各自存在,是一幅写生作品,勾勒精细,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在此总结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拉斯凯兹 1650年
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位教皇的面部表情,你们从这幅画里感觉的出教皇是怎样的一个人吗?或者你们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出教皇的性格特征吗?
(答:阴险、狡诈……)
补充解释:这是委拉斯开兹受皇帝之命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应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之要求,为 其绘制的一幅重要的肖像画。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眼光威严,这个当 时已76岁的老者的面貌,在画家的笔下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教皇本人看了赞叹说: “画得太逼真了!”以致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一间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 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
《蒙娜丽莎》达•芬奇
问: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画《蒙娜丽莎》,同学们对这幅画的了解有多少啊?同学们心目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又是怎样的呢?……
(答:非常地温柔;典雅;端庄;又时候看着在开心的微笑,有时候又像是苦笑……)
补充解释:综合以上同学所答的,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魅力。《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商人的妻子,达•芬奇为她画像时,这位24岁的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切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惊叹它的神秘效果。达•芬奇在这里极为谨慎地使用了他发明的“明暗渐隐法”,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因此,达•芬奇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使蒙娜丽莎的表情似乎总叫我们捉摸不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幅画,还能看出两侧不大相称。在背景梦幻般的风景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有人实验过,无论站在什么角度看这幅画,蒙娜丽莎的眼睛始终都是都是注视着观赏者的。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情感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真实的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映过程。表现了达•芬奇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和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血衣》1959王式廓
问: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出这是中国的哪个时期吗?
(答:这是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解释:这幅画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是作者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血衣》可以说是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这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
《梅杜萨之筏》1819席里柯(法国)
这张作品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舰队在途经西非海岸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事故。遇到险情,舰长和一些高级官员赶紧乘救生船自顾逃命,而将其余的150多名普通士兵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天由命。这些人开始在大海上进行漫无边际的漂流,十几天过去了,海浪、饥饿、绝望威胁着每一个人,木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有人被卷入大海,有人因饥饿难忍而啃食死者的肉,有人看到这一切忍不住而精神崩溃,导致相互残杀。13天过去了,木筏上只剩下15个人,这时他们发现远处有船帆飘动,于是重新燃起了生的勇气。最终,他们获救了,其中的5个人在上岸后不久也因过度虚弱而死去。
150多人,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法国政府为了逃避官方的责任,对此事只做了简短的报道。这一事件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当下,他开始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
画家用了18个月的时间来描绘这幅力作,以后又做了不断的修改,当它第一次公开展出的时候已经到了1819年。展出时的轰动效果恐怕连作者本人也不曾料想到。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画面不是在四平八稳地叙述,而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高官贵族们则恨不得将此画劈成碎片,以泻心头之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是国王路易十八出面,才使这幅名作免遭厄运,他将《梅杜萨之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藏。
整幅画画面呈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但是周围的汹涌波涛,让观者感到木筏在大海中飘荡的不安和震撼。
《拿破仑一世加冕》1805-1807达维特(法国)
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04年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称帝。出席典礼的有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有教皇比维斯七世,许多政治家、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和使节夫人等。画家在这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教皇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
(二)具象艺术的功能
具象艺术的功能——社会记录和社会干预,这两个功能不仅是具象艺术的作用,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主要特征。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来自这两个方面。
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应该如何鉴赏具象艺术?这不仅要求同学要知道这幅作品的历史,还要同学们留意生活,关注生活,因为具象艺术都是艺术家为反映当代而作的,只有关注社会,才会懂得怎样欣赏具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