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优化教学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1-18 10:0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有效设计 有效课堂
  •   公告:

    

优化教学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

□南巷小学 张照娟

【文章提要】: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应该基于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为落脚点,用研究的方式入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三个维度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设计 有效课堂

引 言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新课程的主渠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简单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一课的感受,谈谈自己对优化教学设计,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理解。
一、依据学情找准落脚点
研究学情是为了改善学情。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因此,学生应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这样,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简单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学情与教材分析:“找规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独具特色的系列教学内容之一。之前,学生曾经在四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学习了“一一间隔的规律”和“搭配的规律”,对于学习“简单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教学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一堂好课,肯定有着清晰、科学、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情境创设要服务于教学
教师成功的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如此,数学才不至于让人觉得枯燥无趣、神秘难懂,数学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能够享受,享受数学的魅力无穷和奇妙无比,享受数学带给师生的智慧和快乐!
在课始,我设计了游戏“比比谁的记忆好”,首先出示两组数据A:162536496481 B:123412341234
男生记A组,女生记B组,结果女生获胜,让学生感知比赛的不公平。并让男生小结:其实,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女生获胜是因为她们记忆的内容有规律,记起来非常容易,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接着出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等图片,让学生欣赏,进一步感知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挖掘教材内涵,优化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先吸收,经过“内化”,再通过一定的形式“外化”出来。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外化”出来的信息,学生能否容易接受,完全取决于教师“内化”功夫。要把数学课教得生动灵动,教师一定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开发整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让自己和学生一起真正的享受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思考交流这些规律之间的相同点。从而揭示:像这样一些事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重复的规律,也称做周期排列的规律。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并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首先让学生研究盆花摆放的规律:出示讨论要求后,请同学们独立尝试,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并在组内交流,之后交流展示解题策略,重点深化理解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思考讨论:(1)“2”是哪来的?为什么把2盆作为一组?(2)“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而不是“盆”?(3)余下的“1盆”指的是哪一盆?是第几组第几盆?是什么颜色的花?最后交流方法:根据余数可以以第一组为参照来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
接着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彩灯的规律,理解掌握有余数的情况和没有余数的情况怎样根据规律分别进行判断。最后再通过比较,实现策略的优化,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在本环节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哪种方法最简便不做硬性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画图法”和“列举法”的局限性以及计算的简便性。这样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内心体验出发,从一种优化的需求出发逐步实现了策略的最优化,实现自主建构。最后学习彩旗的规律,明确余数与每组里事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对三种不同排列规律方案的对比与讨论,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设计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也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设计的作业还要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通过有效的练习,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学情反馈信息,调整修正教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本课在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3题的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了拓展练习创造规律:
A、板贴出示:□○△□□□○△
师:摆放有规律吗?你能移动其中的一个图形使它们有规律吗?
学生演示移动后再说说其中的规律。
B、用笑脸和哭脸创造规律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律,电脑随机演示排列的规律,并指出要求第( )个,生说算式,电脑相机演示算式,学生判断是笑脸还是哭脸。
接着完成练习十第1题属相的问题,接着依据属相规律进行了猜年龄的小游戏。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整合了书上的习题,挖掘习题内在的智力价值,通过基本练习、创造规律、猜年龄,再次让学生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培养了他们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地交流活动中运用规律。

结 语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对数学课堂生活进行充分地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有效!总之,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目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现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