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1-06-23 23:1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浅谈<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刻画》
内容摘要:
小说《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武松是《水浒传》中性格最为鲜明,刻画最花笔墨的人物形象。他智勇兼备,性格刚烈,是市井中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除了“英雄”的光环,还有血有肉,有高大智勇的一面,也有鲁莽的一面,心中充满仇恨,也容得爱情,透着生活气息。
武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源于这个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蕴:(一)、武松形象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公平、公正的民本思想;(二)、武松形象蕴含着对有仇难报,有理难辩,正义难伸的宋代黑暗现实的批判;(三)、武松形象揭示了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反抗心理和复仇意识
关键词:性格鲜明 生活气息 时代意蕴
一、读水浒,看武松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著名白话长篇小说,是在《宣和遗事》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加工,连缀而成。全书以现实主义手法集中并多角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一次农民革命从产生、发展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其中逼上梁山和反抗官军两部分最为精彩。此书故事曲折动人,语言生动有力,其情节紧张,环环紧扣,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楷模。续书有《后水浒传》、《荡寇志》等。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刻画。对于一些特殊人物的塑造,常见的手法一是集中塑造法,即连续在几个回目中完成形象塑造:如鲁智深的形象写了六回,武松写了十回;二是层层增色法:即通过一个个事件,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如武松的塑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仅一百零八将中,就有三十多人具有鲜明性格,林冲、武松、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性格最为鲜明,刻画最花笔墨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又以武松最为著名。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名列天罡三十六星,是《水浒》中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
《水浒传》原著从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二回,整整花了十个回目来叙述武松的故事,刻画武松的形象。足见作者对他也是最喜爱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武松形象更是老幼皆知,百年来深深地在人们的心里扎了根。以《水浒传》中武松原型改编拍摄的影片、电视剧也颇多。
二、读故事,谈武松
谈《水浒》离不开武松,谈到武松,我们又要问:武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人到现在仍为我们津津乐道的魅力在什么地方?由于时代的差别、理念的不同,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的人物可谓各有千秋。从《水浒》原著中,我们不难知道武松是一个英雄——英武豪迈爽直,扶危济困,好打不平,敢作敢为,铁骨铮铮。
他最为大众喜爱的性格可以用“勇,烈,智”三字概括。
武松先在景阳冈打虎为民除害,后到阳谷县杀嫂代兄报仇;及至刺配沧州,又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面对危险,面对恶贯满盈的奸人,他斗恶虎,杀毒妇,戏恶霸,灭贪官,由此可见武松之勇。尤其在“景阳冈打虎”这个故事中,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阳谷县,潘金莲意欲勾引武松。因他自幼与哥哥武大郎相依为命,对哥哥敬若父母,所以美色当前,武松谨守礼度,毫不动心,反将潘金莲疾言厉色地教训了一番,要她安分守己,与大郎好好过日子;兄亡噩耗传来,武松对死因起疑,在查明了兄长被害真相又求告无门之后,他不顾杀人偿命的危险,为兄报仇,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杀人之后,他并没有逃之夭夭,而是手提敌人脑袋,前去自首。由此可见武松之烈。
武松虽然勇烈,却非一勇之夫。人们对他的喜爱也正在此。他在斗争中时时注意斗争方法与策略。阳谷县取证杀嫂,他先走访仵柞取得实证,再强邀街坊及凶手在武大灵位前逼出真相,记录为证;十字坡暗泼药酒,以假乱真,不仅捡回了性命,更结识了张青、孙二娘等;快活林怒激蒋门神,替施恩收回快活林;在景阳冈,当那老虎从草丛中扑将过来,呼呼生风,他在被一阵惊吓之后,以“一闪”,“又一闪”,“一躲”轻轻松松化解了猛虎的力量,最终打死老虎。这些事例充分显示了武松之智。
武松智勇兼备,性格刚烈,是市井中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
原著中的武松给我们的印象也许只有这些,但这些特点我们在李逵、鲁智深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武松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在哪里?为什么大家更喜爱他而不是李逵或鲁智深?我想,这还在于武松这个人物形象除了“英雄”的光环,还有血有肉,有高大智勇的一面,也有鲁莽的一面,心中充满仇恨,也容得爱情,透着生活气息。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刺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在“血溅鸳鸯楼”中,他并非一定要杀张都监和蒋门神,也并非早就想好,而完全是被他们恶毒的蛇蝎心肠逼出来的,所以,他在杀了上述四人以后,他还没有完全想好要不要再去杀张都监和蒋门神,书中写道:“武松立在桥上看了一会,思量道:‘虽然杀了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气!’提了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后来,在杀夫人和玉兰之前,他说:“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go。”(第三十一回)这完全是一个强盗行径,此时所行所言,哪有半点正义可言。杀完了这些人以后,他说:“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第三十一回)真是个十足的,不折不扣的强盗。但,读到这儿,只会对张都监和蒋门神等人的“恶”感受更深,却没有哪个会对他产生“恶”的想法。
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研形象,谈根源
武松如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源于这个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一)、武松形象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公平、公正的民本思想
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使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组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初期商品经济带来的重视自我价值,注重个人奋斗精神就不可避免地渗入市民阶层的伦理道德和人生观。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时,在中国这块黑暗的土地上曾掀起了一股追求公平意识的市民思潮。李顺、王小波,钟相、杨幺和方腊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平富”的战斗口号,就是这股思潮的有力实践。老子强调奉行“天道”,这与《水浒传》替天行道的主旨完全相符。
作为那个时代的产儿,武松出身于城市平民家庭,生活在普通平民环境里,从小与下层社会的游侠哥们儿流落街头,舞枪习棒,逐渐养成了一般市民特有的好打抱不平的品行,特别是从身材矮小,性格怯懦,常受人欺侮的武大身上看到了懦弱要遭欺凌的事实,激发了他重视个体意识,拼命讨回公道的价值取向。在与西门庆的斗争过程中,他的性格特点得以集中体现。哥哥被害后,武松通过衙门呈状的合法手段试图讨回公道,但收受西门庆贿赂的赃官却把状子搪塞了。在告官无门的情况下,靠官府申冤求得公正,已无可能,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拟订计划,独立行动,亲自调查案情,获得确凿证据后,亲手杀死奸夫淫妇,从而使西门庆的关系网失去作用,终于为哥哥报仇雪恨,讨回了公道。他自己被判杖击刺配。
从武松依靠个人力量讨回公正的事实看,当时市民阶层已经开始觉醒并逐渐丢掉对封建官府、封建法律的幻想,他们不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人宰割。当时农民起义领袖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城市平民政治上要求平等,经济上要求均分财富,人格上要求尊严的愿望。武松形象的典型意义正是宋代社会市民阶层追求公平、公正思想的集中概括。
从武松的一生经历看,他走的是一条求得公正、维护个人尊严的艰难曲折的反抗奋争之路。他虽出身微贱,但却非常重视个体价值,重视用行动宣泄自己的不平感受,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强者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公道,争取解放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二)、武松形象蕴含着对有仇难报,有理难辩,正义难伸的宋代黑暗现实的批判
宋代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从《水浒传》描写宋代监狱的黑暗可见一斑。沧州牢城“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得,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小小的管营、差拨凭借手中权力,明火执杖,索要犯人钱物,气焰如此嚣张,那么重权在握的官吏贪污腐败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宋朝刑狱败坏,黑暗无比,中央地方各级掌狱官吏役卒以狱为市,公开索贿。毫无经济地位且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只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正是这种有理难辩,有仇难报,申冤无门的现实,激发了武松为民平愤的正义感,也为武松替平民百姓追求个体生存价值、讨还公道提供了契机。武松讨还公道的举动,并非单纯的个性张扬,而是涵盖着对罪恶社会的强烈批判精神。
武松属于社会中下层,本来是一个封建伦理意识强,对统治者抱有一定幻想的英雄好汉。当初为哥哥报仇,本是通过衙门告状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但“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有尾”的关系户,加之西门庆不失时机送银子给县令,于是,这些贪官抛弃了法律的准绳,没有给予公正的裁决,武松才杀人复仇。报仇之后去县里自首,幻想在当一段囚犯之后,能够重新出头。在牢房里既不行贿送礼,也不低头求饶,表现了一个硬汉子性格、气节,但却被贪官污吏用阴谋诡计陷害。像武松那样具有一定法制观念、性格端直的人,想过一种安分守己的日子,在那样的社会却得不到公正待遇,被逼无奈不得不铤而走险,依靠个人力量讨回公道。《水浒传》作者正是通过武松形象的塑造对宋代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贪赃枉法的官吏机制给予深刻的批判。
武松形象是北宋这个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产物,武松依靠个人力量,讨还公道的性格完全是黑暗的现实,腐败的官吏逼迫的必然结果。为了争得平等的生存权,广大平民百姓揭竿而起,反抗压迫,寻求出路。武松作为一个反抗邪恶势力的强者形象,他面对强敌,孤军奋战,那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武松的斗争和他所申张的正义给被压迫者和被损害者带来了一线希望,在千千万万苦大仇深,有冤欲伸的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武松形象蕴含了《水浒传》作者热烈追求平等生活的愿望和无情暴露宋代黑暗现实的思想。
(三)、武松形象揭示了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反抗心理和复仇意识
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阶级压迫残酷。《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蔡京、高俅之流就是这种腐朽邪恶势力的典型。在他们的权力控制之下,封建法律效力已完全失去制约能力,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朋比为奸,贪污贿赂,相率成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政治几近陷入瘫痪。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封建统治阶级腐朽衰败的现实及其根本原因。再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价值观念的更新,个体意识的觉醒,因而采取个人复仇方式讨回公道,捍卫人的尊严,自然成为社会时尚。而《水浒传》正是通过武松依靠个人力量复仇伸冤、求得公正的性格特征歌颂被奴役者的复仇精神。
以前,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主要是为兄长复仇,在做法上显得理智、周密; 在“血溅鸳鸯楼”中,他本想忠心报答张都监的赏识,却无故遭其暗算,身陷囹圄,个人的尊严受到严重侵害,为维护个体价值,他要讨回公道,在为自己复仇时则采取了彻底铲除的战术,几乎不受理智的制约,杀西门庆后他提着人头投案自首;杀张都监后,竟蘸血在壁上大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字,英雄行为,好汉气概,何其壮哉!
武松的英雄行为和侠义之举完全是出于对贪官的切齿之恨和对备受欺凌的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一般善良、弱小的普通百姓只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强者出世,拯民于水火之中。武松作为强者形象的典型,他孤胆复仇,痛快淋漓,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不惜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正义,说出了广大平民百姓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的。
从读者的欣赏角度看,武松向贪官污吏的复仇历来受到很高评价。他做的几件事都是干净彻底的,宁可过而无不足,不留下一点遗憾,复仇过程中彻底出了那一口“恨气”,让人感到武松此时精神解脱、“死而无憾”。这就使读者在欣赏时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满足。武松向贪官污吏痛快淋漓的复仇行为,表现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武松注重个体价值,讨还公道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普通平民百姓正当的生存愿望破灭之后,已经开始觉醒并进行自发的反抗斗争。从武松身上可以清楚地窥视到隐藏于封建社会黑暗深处的反抗力量以及腐败政治日薄西山的昏暗景象。面对残酷的现实武松仍坚持斗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发自社会最底层的反压迫的呼声和讨还公道的时代精神。
今天,《水浒传》还在被广泛地阅读着,武松也被广大的读者喜爱着。希望这形象能永远光芒四射,也希望在我们今天的作品中也能出现几个“武松”。
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指导老师和各位学友们。
参考文献:
1、 谈凤梁.《中国古代小说简史》.第1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锦,顾复生.《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第1版 南京.1989
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 施耐庵.《水浒传》.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2002
5、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