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08-03 13:0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培养中班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的研究
安华二幼 赵丛笑
内容摘要:早期阅读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是孩子们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最主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对天才的成才过程进行多年的追踪研究,给人的启示是:早期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智商尤为重要。阅读能够刺激孩子的大脑,是健全大脑神经组织的最好方式。但有些人认为:早期识字是早期阅读的基础。不识字就无法让幼儿阅读。然而,幼儿凭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通过观察画面,同样可以感受、体验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思想。为此,发展与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是引领幼儿步入阅读殿堂的一条可行性途径。
因此,作者就幼儿园中班读图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具体、明确的阐述了培养中班幼儿读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主题词:中班幼儿,早期阅读,读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此作为一个活动区域进行投放,但它对幼儿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有些人甚至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不识字就无法让幼儿阅读。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选择图书时,那些画面色彩丰富、形象可爱的图书,通常为幼儿之首选,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阅读时,画面首先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画面,去感受、体验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因此,当幼儿在没有文字的支持下,他们同样可以去阅读。为此,幼儿阶段阅读的重心:不在于教他们识多少汉字,而更该注重的,应是发展与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这一方式,引领幼儿步入阅读这个神圣的殿堂。
二、概念界定
本文中,读图能力是指:在阅读图»¬类书籍时,幼儿能够按照画面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其常用符号等,知道图与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从而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
三、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 2-7岁婴幼儿的学习是以感知觉的体验为中心的,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婴幼儿后期的学习已形成语言、符号与生活体验的初步沟通。这种基本能力会逐步把以条件反射为主的新生儿转变为有智慧、有体验、有自己思想的学习者。
作为婴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的阅读活动,主要是通过图书画面、通过声音符号提供一些直观的形象,让孩子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把人、事、景、物与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发生沟通,由静态到动态,由零碎到完整,由无声到有声,由表面到心理,并通过观察、联想和感知形成体验,即心理图像。这种直观、联想的阅读行为决定了早期阅读内容、阅读材料应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直观性特点。它为婴幼儿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四、实践与做法
(一)培养幼儿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活动之源,幼儿在最初往往是被动看图,缺乏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一般幼儿在阅读时,只是粗略的扫一眼图画,关注的只是他自己认为有趣或喜爱的那一部分,而书中为何这样画¬,它与故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往往不加以考虑。即:阅读时缺乏目的性,比较盲目。意识不到图与图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在中班幼儿自选阅读的测查中,幼儿¾¬常会出现半分钟、1分钟看完一本书的现象,问其看到了什么,幼儿只是零散的回答出一些书中的人物,但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却很难说出。为此,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幼儿读图的意识。幼儿阅读一本新书时,教师可先忽略故事中的文字部分,以猜猜看的形式与幼儿共同看图进行猜想,之后再读出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图与图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某一页不知是何意思时,引导幼儿看一看前一页,思考后一页与当前页的»¬面有何关系。几次活动之后,幼儿便会发现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也能读懂故事,渐渐的,幼儿便会产生读图的愿望与意识,若教师能在每一次活动中再及时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幼儿的读图兴趣便会被激发起来。此时幼儿便会初步掌握一种看书的方法——读图阅读。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推理,培养幼儿边看图边思考的习惯
幼儿有了一定的读图意识后,教师在引导幼儿时,应注重对他们观察到的画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提问,以引导他们不断的在阅读中学习思考。因为只有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使观察变得更加深入,才能使幼儿的读图能力逐渐提高。
在提问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人物的动作到神态、表情,以“为什么,怎会这样”等语句,不断促使幼儿进行观察与思考,这样才会收到好的观察效果。
如画面不能充分表达文字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提问,架起图与文字之间的桥梁。此时,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幼儿的想象插上翅膀,使幼儿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例如:在《东方娃娃》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毛毛号大帆船》,小主人公的游戏过程如同一把钥匙为幼儿开启了大胆想象之门,在整个阅读的活动中,教师的积极认可,使幼儿摆脱了思维的束缚,他们大胆地进行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思维的活跃远远超越于故事本身所带给幼儿的愉悦。这也正是看图思考的乐趣所在,他远比教师直接将文字读出所带给幼儿的益处多得多。
推理判断能力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它对于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测查,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识字量较少的情况下,幼儿合看同一本书所持续时间大大超越于独看一本书的时间。幼儿在相互交流、讨论中阅读,可以使他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推敲”,从而对图书的内容有更加清晰地认识。那么,在提高幼儿推理判断能力方面,使用连环画故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因连环画¬前后画¬面的连续性较强,当幼儿读不懂某幅画面时。教师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一下前后的画面,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因推理判断能力对于幼儿,乃至成人均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为此,教师在阅读中,同样应注意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应允许幼儿相互交流与讨论,鼓励幼儿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对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高推理判断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模仿的形式,激发幼儿阅读的细致性
幼儿在单独阅读时,读图的细致性较比合看图书时的细致性会减弱许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的持久性、抗干扰的能力还较弱。身旁幼儿的走动、同伴间的谈论均会对单独阅读的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在阅读新故事时,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不仅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故事中的情景、人物、画面的色彩。同时,教师还应引导他们模仿角色的面目表情,或是请幼儿站起来,模仿一下人物的肢体动作,这一尝试,不仅不会影响幼儿阅读的专注力,而且,幼儿会对人物的心理产生更强的好奇心理,总想知道故事后来会怎样,因而在阅读中,注意力反而会更加集中。同时,这种有张有弛的阅读活动,使得幼儿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四)通过角色故事表演,使图片动起来
图书作为阅读活动中的重要媒介物,仅局限于书中的画面、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内在的价值,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图书中的画面、文字,由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由无声的转化为有声的,这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讲,更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角色故事表演,涉及到一系列的活动,从《一起过年》亲子阅读活动的实况记录中(见附1)。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在活动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设想出一系列需要筹备的工作。如:做头饰、排练、请观众看、选售票员、保安等等。为使幼儿感受到角色表演的乐趣与不易,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设想。
在筹备过程中,通过反复阅读,幼儿熟练的掌握了台词,在家长积极的配合下,头饰也顺利的制作完成。但当准备排练过程中,舞台道具房子,使幼儿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在交流讨论后,孩子们分成了雨伞组、地板块组、桌子组、积木组去分别尝试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在一次次尝试、失败、改进的过程中,许多幼儿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孩子们那种投入的状态,不懈的探索精神令老师十分感动,当一幢幢房子搭建过后,幼儿细致地观察,并实际的站在房子中间试一试,比一比,感受一下房子的空间与高度,之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改进的办法。当大家找出最好的搭建方案后,幼儿脸上露出了无比喜悦的神色。在之后的排练过程中,幼儿又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改原有的计划。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在阅读活动中,角色表演系列活动是一个整合性的活动,幼儿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所表现的情节,表达的内º¬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读图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步入图书的殿堂打开了一条通道。而图书带给他们的快乐也只有真正置身于其中才能切身体会得到。愿更多爱孩子的人们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幼儿语言教育》张明红 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赵寄石、楼必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华师大出版社
[4]《学前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华师大出版社
[5]《上海教育研究》段惠芬 现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理论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