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圃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课《花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花卉图案设计为教学内容。教材改变传统图案教学思路,对写生到变形设计的课序安排做出调整。按照课程标准“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的有关要求和建议,教材通过花图案变形、图形置换两个学习活动的设置,重点突出图形置换手法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创意活动的乐趣,强调学生图形创意过程中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卉图片、图案花等)花圃底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卉图片的欣赏、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关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图案的取材途径和变化的规律,较好地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了解形的置换方法,能选择合适地形状进行形的置换练习。
3、能增强设计意识,在个性表现的学习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形的置换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中学学习阶段,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标准来说,是学生“从美化身边环境”学段递进到“形成初步设计意识”学段的衔接点。课前对本校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小学有正常开设美术课的占少数,还有个别学生小学没上过美术课,造成美术各阶段的学习呈现断层。学生虽然喜欢手工制作课程,有自己的审美观及需求。参与体验活动积极性较高;但对于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及材质的选择和处理上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的设计意识不强。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老师:播放准备好的课件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生学思路,让学生从范画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书,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置换成新的形状,赋予花图形以新的意义。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形的有趣置换、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练习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学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创作设计——情感升华(爱学习、爱生活)
教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教学过程 :首先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好本课打好基础。再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花的基本骨式,引导学生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带领学生运用形的置换方法,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最后归纳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更好地掌握。
相关阅读推荐:
› 花圃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