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数学说课稿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正文

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说课稿

本站微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活动——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这节课,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教材的                                                                                                                                                                                                                          地位与作用是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作以下说明。
数据是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力工具,利用与处理数据是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 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推断.是对统计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其中测量也是对数据收集途径的一种补充,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作了铺垫.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对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但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也没有“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因而本节活动课的重点是通过测量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推断,渗透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和方法.难点是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围绕猜想展开数学活动,将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一: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目标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三: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实践与探索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特点,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并动好则是上好活动课的核心.本节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发现知识、掌握方法、体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本节课设计为“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八个环节.
数学来源于生活,面对学生的困惑——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我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材料,带领学生进入第一个环节“看一看”,(1)人们在生活中的几组画面。(2)杨老师是新分配的一位体育老师,学校总务处为新教师特意订制了一批床,可杨老师用两臂一展,连说不够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在“听一听”中,首先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动作,导出庹长的概念。数学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在了解概念的同时,也应关注数学的文化背景,于是我介绍象上面的画面一样,很早人们就运用身体的某部位,如步、拃、肘、庹等对长度进行测量。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身高臂长”,身高就臂长吗?上面杨老师臂展的长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庹长,猜一猜“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自然进入这一环节,引出课题。在学生沉思的时候,有意识让身高相差较大和身高差不多的同学上去比庹长。设计能启发学生直观猜想活动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可能会猜想:①身高越高庹长越长②身高和庹长相等。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学生要验证猜想,就要去主动探究,亲自动手“做一做”.在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和任务后,引导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明确分工,密切合作,测量每位组员的身高和庹长。而分组,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活动正式开始了。有趣的活动如果缺乏适时指导可能会无序,此时组织“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组织最有序,测量最科学,记录最准确”促使活动有序、高效进行。我则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中,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整个测量的过程自主、开放,有的小组可能穿着鞋子测量,导致数据失真。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在测量过程中逐步优化。这实际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让各小组用计算器“算一算”1、各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2、收集各小组数据,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并整理长表格.这是整理数据的过程。
遵循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对照数据 “想一想”,设计以下问题系列:1你的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2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有关系吗?3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有关系吗?由此,引发小组讨论。此时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激励学生去思,启发学生去想,鼓励学生去探,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这时我将追问:“你们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能代表全班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吗?” “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 激发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帮助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一般同学们能初步得出的结论:身高和庹长大致相等。而有的还存在疑问。
美国教育家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开展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题的小竞赛,激发学生主动地“议一议”。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会提出1、我的身高与庹长为什么不相等?2、我们小组之间的数据怎么就不同?3、为什么有的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与全班的近似相等,有的则不是?……进而引发全班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认识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步形成,能力在讨论中逐步提高。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1、 因为个体生理特征存在差异,有些同学身高和庹长是有差别。
2、 由于分组时样本存在差异,每小组数据存在差别。所以小组数据不一定能代表班级数据。
3、 虽然各小组的数据不同,但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是近似相等的,说明猜想在小组范围内成立。
4、 同样,各小组数据不同,但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也近似相等,猜想在全班范围内成立。
共识: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和庹长近似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量去估计另一量。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再次追问:我们班的数据能代表全年级吗?能代表全校吗?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活动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最后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做一做”,一个游戏——设计方案估计树直径,再次加强对知识的运用。一组图片——一般人的身高和庹长大致相等,不相等的又如何呢?为了消除少数同学的焦虑甚至自卑心理,播放几组体育运动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他们身高与庹长的关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增强信心。一种收集:军事上用跳眼法测河宽,猫用胡须估计洞宽……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次调查:再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测量去收集、整理数据,提高学生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并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1、教学中的收获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设置生活画面和实际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安排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将数学与社会联系起来,把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节课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一个关键点,明暗两条线”,以点带线,即以猜想为关键点,推动课堂“八个环节”的组织明线,串起学生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的思维暗线,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 教学中的困惑 活动课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与挑战,开放式的课堂留给我和学生的空间很大,但较大的班额,导致课堂好放不好收,秩序不太好组织,并且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对每小组进行指导.教材设置的问题3:讨论小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对全班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庹长的代表性问题,弹性很大.教学中,如果课前刻意安排高矮搭配进行分组,能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力图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但学生就近组合,自然形成高高、矮矮组合,最终导致组间数据差距较大,再加上有的同学的身高和庹长不相等,致使部分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产生了质疑.

相关阅读推荐:

身高和庹长有关系吗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